「是藥三分毒」的說法來源是什麼?這樣說對嗎?為什麼會產生這種說法?
|
|||||||||||||||||||||
小編看大家都好擔心「是葯三分毒」這個事情…… 西藥就別說了,大家公認的副作用大,有些還傷肝傷腎,大家都不願意長久吃。 當然,很多慢性病患者都來吃中藥了,但是吃著吃著也開始懷疑了,中藥難道沒有副作用嗎?「是葯三分毒」啊! 真實的情況真的是這樣嗎? 《羋月傳》的真相 還記得去年熱播的《羋月傳》? 在第16集中羋姝公主遠嫁秦國,由於長途跋涉,舟車勞頓,傷了風寒,服了葯仍遲遲不好,后被羋月無意中發現原來有人在湯藥中放了麻黃,扁鵲的高徒女醫摯說:姝公主的麻黃雖能解除姝公主的寒症,但過量必會引起
看完這個,大家是不是都在想……麻黃這味葯是不是有毒啊?中藥的確有副作用啊! 再聯想到 小編就知道你會這麼想,趕緊往下看看事情真相吧~ 然而,事情的事情是…… 姝公主的寒症,想必是受了風寒之邪,用發汗開表的方法其實不錯。但是麻黃是個發汗峻葯,很容易傷津液,津液不足,會引起 所以,不是麻黃有毒,而是因為用的不好,米姝公主本身身體虛弱,津液水平低,再用過量的麻黃,肯定會出現傷津液的嚴重問題了。
但是如果就憑這個認為是麻黃的問題,那就不對啦~就好比是明明是用槍的人不會用槍,你非說是槍的問題。。。 不光是麻黃冤枉,關於」毒性「的問題還有附子、半夏等。在這裡咱們再舉附子的例子。
附子有毒能長期吃嗎? 很多人還是在不斷質疑,附子有大毒啊~能長期吃嗎? 很多人「談附子色變」,是基於附子反應。但是咱們如果弄明白附子是如作用的,就不會糾結在這個地方了。 附子本身有通經脈的作用,如果這時候津液跟不上,很容易造成頭暈、身體發麻等不適感。就好比是河渠原先是堵的,但是現在通開了,水就會顯得非常少了。咱們明白這個道理,就知道所謂的附子反應,只是氣脈通的過程中,津液相對不足的表現。
而附子的作用是恢復功能,振奮機能的沉衰,當然可以長期吃,只要用的好,就可以一直吃,而完全不用擔心傷肝傷腎,「是葯三分毒」的問題。
中藥的毒性到底是什麼? 所謂中藥的毒性就是葯的偏性,而生病就是身體發生了「偏」,需要用藥物的偏性糾正身體的「偏」。 明代張景岳在他的書中曾說,氣味沒有偏性的、偏性較小的是食物,用來養人體正氣;氣味有偏性的、偏性較大的是藥物,用來祛除病邪。這裡所說的氣味是一個專有概念,指四氣五味,四氣即寒熱溫涼,五味即酸苦甘辛咸。打個比方,一個人胃寒,那麼會用溫熱的葯治療,這個偏性就是它的毒性。
用對了的經方湯藥是起到恢復身體臟腑功能,糾正身體的偏頗,祛邪外出等等這些作用,所以不會產生像西藥那樣的「副作用」。
是葯三分毒,你真的了解嗎? 是葯三分毒,這話聽起來很有道理,但不全面。世上萬物稟氣皆偏,靈長之最的人類也不例外。太陽光分開了是七彩,七彩合化好了就是陽光。莊稼一枝花,全靠糞當家,腐熟運化好了的糞臭,就可變為瓜甜花香。
所以咱們要正確的看待「是葯三分毒」這個事情,正確的利用藥物的偏性來糾正身體的偏性。 中藥和 最後,小編再強調一下中藥和中藥提取物的區別。 中藥裡面含有一個非常完整的信息,裡面有陰陽的成分,比如中藥——麻黃,雖然整體有發散之性,但是發散中是必有收斂的,而提取的麻黃鹼只是具有發散之性,所以單獨用 所以從這方面來說,服用純的中藥和 |
|
轉發 分享 是一種境界 |
你有什麼想法嗎?? 快留言!! |
Facebook 粉絲 留言版 |
523人都推薦這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