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ve分享

 

你是內向還是外向性格?容易"焦躁不安"其實是外向的人才會!10項重點分析

 

內向者和外向者不僅有各自的優勢,不同的性格特徵也為他們帶來一些障礙,造成他們在完成計畫和溝通時的困難。

 


內向者和外向者不僅有各自的優勢,不同的性格特徵也為他們帶來一些障礙,造成他們在完成計畫和溝通時的困難。

本節將大致介紹內向者和外向者常見的障礙。你也許會認為這不是什麼好消息——人們總是把障礙和缺點、困難、壓力連在一起。然而,障礙和缺點或許與生俱來,但每一個障礙同時也是一個重要指標,顯示內向者和外向者在彼此相處中的特殊需求。

◎內向和外向的障礙概要在接下來的描述中,你將不斷看到內向者和外向者如何看待和評價對方的障礙。

sponsored ads
sponsored ads


性格截然相反的人看待對方的性格障礙,可能會給出比性格優勢更加負面的評價。

障礙二重奏1:恐懼和輕率

內向者

內向者可能在與他人的交流中,或者面對風險時保持謹慎。這有可能會阻礙他們的決定和行動。

外向者

外向者可能會不夠慎重地冒險,從而遭受慘痛的損失。

無論是內向者的恐懼還是外向者的輕率,都可以從本書提到過的大腦內部生理差異中尋找根源。

sponsored ads
sponsored ads


◎恐懼與意識內向者擁有更加活躍的杏仁核,因而比外向者能感受到強烈的恐懼刺激。而且,神經傳導物質乙醯膽鹼負責人的安全需求。也就是說,相較於外向者,內向者更常與恐懼相伴。由此看來,強烈的恐懼感知源於生物因素。不過這種因素只能影響我們感知恐懼的傾向。

sponsored ads
sponsored ads


大腦中的其他重要區域有助於防止恐懼對行動的阻礙

這種作用對我們至關重要。首先是大腦皮層,即我們有意識的思考。正如蘇珊.坎恩所言,相對於放鬆狀態或者能量充足狀態,在壓力下有意識地思考特別困難。沉重的壓力演化成恐懼和緊張,嚴重阻礙有意識的思考,導致情感控制中樞接管了大腦的指揮權。然而,如果我們為了完成重要任務而有意識地不待在自己的舒適地帶,這種意識越強,恐懼感對我們的阻礙就相對變得越弱。

sponsored ads
sponsored ads


既然有這種性格障礙,我們就應該正視它,並且訓練自己帶著它一起克服困難。

外向者也有自己的生物傾向:異常活躍的伏隔核和高濃度的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令他們極易受到潛在的獎勵和各種刺激體驗的影響。與誘人的成果相比,要承擔的風險不值得一提,因此風險經常被低估。所以,外向者容易對現實狀況做出錯誤判斷。此外,他們比內向者更容易自視過高、草率行動。

sponsored ads
sponsored ads


或許由於多巴胺的副作用和以上兩點原因,他們會更輕易地冒險,而且風險往往超出他們的實際能力和客觀條件。

◎輕率是一種賭博這就是輕率的表現:即使隨便看一眼客觀條件就知道希望渺茫。在日常生活中,輕率的障礙以大大小小各種形式出現,包括大膽的金融交易、高風險的賭博遊戲,以及危險的高山攀岩。

對人際溝通的影響:恐懼可能導致我們迴避所有一開始看起來難以預測的狀況:對立、衝突,也包括談判和快速而不斷變動的談話,例如辯論。恐懼感較強的人還會經常釋放出身分低的訊號(相關內容見第七章)。

輕率的障礙會將外向者引向另一種風險:在薪資協商中籌碼押得太大;在棘手的狀況下缺乏準備或者做出冒犯的行為;在敏感的談話對象面前過於「冒失」──這些問題可能帶來輕微的損失,也可能直接導致人際關係緊張。

謹慎小心的內向者如何看待行為輕率的外向者,大概與外向者對內向者的看法一樣不言而喻。

障礙二重奏2:細節和膚淺

內向者

內向者有時候容易迷失在細節中,從而忽視重點和全局。

外向者

外向者對待需要多加留意的人和事物,有時候容易草率、馬虎,不夠周密。

總是緊張地處理資訊的內向者,容易迷失在數據的洪流裡。由於專注於每一個訊息而很難著眼全局,傾向於細節的內向者可以學習有意識地調整關注點,讓自己注意事物的本質。那麼,這些原本就非常聰明的人就可以更輕鬆地抓住主軸(優勢二重奏2與3)。

◎膚淺的代價膚淺是細節的極端反面:看上去不重要的細節被扔到一邊,對直覺的信賴導致決策過快或倉促行動。這可能要付出巨大的代價:決策越複雜,越需要謹慎細緻地觀察。一個細節也許會帶來關鍵性的發展。

對人際溝通的影響:內向的人可能因為過度關注細節,在原本可以利用自己優秀的專業知識和結構化思考大放異彩的時刻馬失前蹄。比如在討論或談判中。誰在這種場合裡忽視了事物本質,沒有抓住問題的關鍵,就一定會付出沉重的代價。

不願意花力氣深入挖掘的外向者在溝通時也會遭遇挫折。在推銷時暴露了對產品不瞭解的漏洞,或者在辯論中顯露出嚴重的知識不足,必將喪失說服力和可信度。一個極端的事例是二○○八年美國副總統候選人莎拉.裴琳(Sarah Palin),她因為欠缺外交政策常識而成為美國人民的笑柄。

◎內向者與外向者彼此不合之處鉅細靡遺的內向者會令外向者感到疲憊,因而失去耐心,有時甚至失去深入討論的意願。與內向者不同的是,他們反而能夠享受寒暄和閒談的樂趣。因為在這些場合,話題看似停留在「表面」,真正的目的其實在於建立和維護人際關係。相對的,內向者對於不擅長深入研究和充分思考的外向者,評價往往也不高。

障礙二重奏3:過度刺激和缺乏耐心

內向者

許多內向的人會因為過多、過快或者過於嘈雜的外部刺激而承受巨大壓力。

外向者

當等候時間過長、感覺無聊或一成不變時,許多外向的人會焦躁不安,尋找其他刺激。

鑒於可考證的生物學因素,內向者容易感受到過度刺激。此時,來自外部的刺激壓迫他們,消耗他們的能量。內向者會變得焦躁、疲憊、喪失專注(優勢二重奏3)和安靜(優勢二重奏5)等優勢。給自己一些休息時間,讓自己平靜下來,能夠顯著降低這種過度刺激。

由於構造不同,外向的人反而會在外界刺激不足時感到不安,這就是缺乏耐心的障礙。外向的人在緩慢、無聊的狀態下會變得坐立不安(或神經緊張),進而尋找其他可能的刺激。在某些不利條件下,缺乏耐心可能導致錯失行動或決策的良機。

◎說話的人沒有體驗的機會「人一旦開始講話,就失去了體驗的機會。」瑪麗.馮.埃布納.埃申巴赫(Marie von Ebner-Eschenbach)曾經這麼說。她說的沒錯,演講者期待聽眾能夠透過聆聽的方式體驗他的演講內容。反過來,聽眾對演講者則沒有這種期待。然而,外向者會在粗略的傾聽甚至表面上傾聽時,思考如何給予相對的評論(或者在想毫無關聯的事情)。所以,他們在傾聽時能夠體驗到的內容很少。

對人際溝通的影響:對於容易受到過度刺激的內向者來說,某些場合顯得異常辛苦,例如歡迎會。在歡迎會上,談話對象不斷變換,還有嘈雜的背景和一群喧鬧的客人。與數量較多的人溝通對內向者來說是一項挑戰。但這不包括在公共場合登台演講。因為這種溝通具有約定俗成的形式,所以不易引起過度刺激。但是與十個陌生人一起聊天就可怕了!

同樣在歡迎會上,外向者也可能會因為缺乏耐心而吃虧。我遇到過一些外向的人,他們打斷對方的談話,因為已經猜到接下來的內容。當主管在介紹會議的決策流程時,外向者會發出不耐煩的訊號。這對於社會關係的建立和維護來說,有百害而無一利。

那麼,我們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容易受到過度刺激的內向者和很快失去耐心的外向者會帶給彼此巨大的壓力。

障礙二重奏4:被動和自我表現

內向者

內向的人傾向於維持現狀。他們迴避創新,即使這種迴避會為他們帶來負面影響。

外向者

外向的人會不惜犧牲他人利益來表現自己,以求吸引別人的注意。

◎被動是安靜的陰暗面被動是安靜的陰暗面:拒絕行動──無力、懶散、固執、冷漠,或者因膽怯而故步自封。內向的人寧願忍受痛苦,也不願積極地改變狀態。在早期的「四種性情學」中,冷漠的人就是這種障礙的代表。被動最大的缺陷是拒絕規劃自己的生活。被動的人允許他人代替自己行使處置生活的權力。

外向的人非常看重來自周圍環境的反饋。自我表現也許正是一種尋求反饋的嘗試。不過,這裡指的是過度強調自我的表現行為,甚至不惜犧牲他人利益來獲取關注。簡而言之,被動者做得越少,自我表現者就做得越多,最終做得太超過,越俎代庖,把其他人都推擠到一邊。

對人際溝通的影響:被動者展現出來的無力感也表現在聲音方面,比如音量和重音。尤其是外向的人會因此而低估被動者。由於語氣缺乏強調,造成被動者表達的觀點不被重視,或者讓別人失去興趣傾聽──尤其是對象是缺乏耐心的人(障礙二重奏3)。當表達過於內斂或者緩慢時,遭到的錯誤評價可能會過於嚴苛──這裡要考慮談話對象可能沒有足夠強大的理解力。這種尷尬狀況常常留下來而得不到解決:因為被動的人很難有效地保護自己遠離尷尬狀況或者語言攻擊;在辯論中,他們也很難捍衛自己的立場。因此他們常常發出身分較低的訊號(見第七章),在人際關係中處於劣勢。

◎「大嘴巴」沒有閃亮的舞台喜歡自我表現的人面對內向者時也會產生類似的緊張感。從比較安靜的人的角度來看,樂於自我表現的人難應付,甚至糾纏不休。就是這種性格特徵讓外向的人在溝通中獲得「大嘴巴」或者「話匣子」的稱號。

障礙二重奏5:逃避和攻擊

內向者

一些內向的人會在壓力和困難面前選擇退縮,而不是積極研究當前的局面。

外向者

一些外向的人會在壓力和困難面前展開攻勢攻擊他人,而不是積極研究當前的局面。

逃避是一種行動。在這一點上,它與我們剛剛認識的被動不同。逃避者利用做其他事情來避開壓力:為了節省能量,也為了避開壓力、困難、風險等,他們逃避──轉換方向,做其他的事情或逃跑。可惜這些行為並不會消除壓力。他們本希望利用逃避的行為保持與壓力之間的距離,但是心理上並沒有做到,因為壓力始終存在。

外向的人面對壓力和困難時的反應則恰好相反:他們展開攻勢攻擊。這符合外向性格的特徵,他們的能量向外而不是向內。雖然外向者的行動力(優勢二重奏6)與之相關,但這種障礙並非源自於此,而是來自好鬥的因素──這種因素可能導致外向者與他人對立、進行語言攻擊甚至傷害。攻擊性會導致參與者將主要精力集中在攻擊和防禦上,阻礙外向者對局勢做出正確和深入的分析。

對人際溝通的影響:當我們需要克服「棘手」的溝通狀況,也就是因為事實或(更加棘手的)關係面向正在陷入膠著時──兩種障礙的作用都會極為負面。一個典型例子就是衝突對話。

◎代價很高的兩種策略在這種情形下,無論逃避者築起的「高牆」還是攻擊者的戰鬥能量都沒有幫助。尤其當它們分屬兩個對立陣營時,情況更糟!

障礙二重奏6:過度理智和衝動

內向者

內向的人有時傾向於忽視或低估情感的重要性,過高地看重理智的作用。

外向者

外向的人有時傾向於忽略理性的聲音,放縱自己的情緒表達。

外向者習慣對外界刺激過快做出反應,這種衝動往往會成為障礙。外向者的獎勵中樞和對感官刺激的偏愛會導致他們快速做出情緒反應,即使這種反應缺乏理性。例如吃垃圾食品,只因為它們香氣撲鼻或者看上去好吃。

內向障礙──過度理智與他們分析式思考的優勢緊密相關(參見優勢二重奏6)。如果過度強調理性思考,阻礙了情緒通道,這種優勢就會變成障礙和短處。這種情況的出現,可能是為了保持控制力:理性思考一目了然,看上去容易掌控,因而比非理性思考更安全。然而此時感知的過程極度簡化,與他人交流的機會也相應減少。僅僅局限於事實層面的交流永遠不夠。表面上贏得控制權,實際上卻錯失對局面的控制。

◎過度理智和衝動的代價對人際溝通的影響:在交流中,過度理智的人比衝動的人更容易看穿。他們在事實層面上非常值得信賴,但同時可能顯得無聊、缺乏靈活性,相處起來讓人覺得不舒服,尤其是加上專注細節的障礙後。

相反的,衝動的人會給談話帶來活力和驚喜。也正因為如此,他們常常會令內向者感到疲憊。另外,他們很容易分散注意力,失去對重點的掌握。
過度理智的人認為衝動的人捉摸不定、不可信任;衝動的人則認為過度理智的人控制欲強、咄咄逼人,或者缺乏生活情趣。

障礙二重奏7:自我否定和自我中心

內向者

內向的人有時會否定自己的特點和需求──或者給予消極的評價。

外向者

外向的人有時會將自己的特點和需求置於中心,要求周圍的人配合自己。

自我否定的人會忽略自己的性格特點和需求。他們壓抑自己,給自己較低的評價。許多安靜的人傾向於自我否定,是因為他們在某些環境中收到錯誤的訊號,將外向性格描繪成廣受歡迎的普遍標準:「開朗一點嘛!」「別這麼不合群!」「跟大家一起玩呀!」

處在批判性群體中的內向者收到這種訊號會難以釋懷,產生自己「無法適應」環境的想法,從而導致兩種情況:將自己與環境隔絕(「我才不想和那些人一樣!」);或者遠離人群,自我否定,覺得自己微不足道(「像他們那樣──我做不到!」)。這兩種情況都不利於建立自信、自立的生活。

◎自我中心的人把自己視為衡量萬物的標準具有自我中心障礙的外向者則會在相反的領域遇到困難:他們傾向於將自己看作衡量萬物的標準,期待周圍的人也這樣看待自己。他們忽略他人的需求,將自己的態度絕對化,其結果就是被他人疏遠,這是他們最不願見到的──因為外向者的性格特徵決定了他們非常依賴與環境的連繫。

當然,內向的人也會以自我為中心。只是外向者的障礙在於他們鮮明的性格特徵,導致自我中心更加「向外」,積極表達出強烈的需求;以自我為中心的內向者則很少做出引人注目的行為。

對人際溝通的影響:在人際交往中,具有自我否定障礙的內向者在試圖清楚表達自己的需求和重點時,往往會遇到困難。最令人困擾的是,內向者不直接說出關切的事,而是僅僅表達不滿情緒。對於非常內向的人來說,自我為中心的外向者也會讓人感到困擾。因為他們將所有的精力和重點都用來強調自己的需求。他們的表達有時非常過分:「等等!──現在我們先來討論一下我要的是什麼。」在內向者看來,這樣的行為會讓人失去好感,甚至有失體面:「他以為自己是宇宙的中心!」

除此以外,外向的人還可能在動機方面遇上問題。從自己的需求轉移到別人的需求上時,他們常常遇到困難,因為僅從自己的動機出發很難看清楚各種可利用因素的差別(參考第三、五章)。這一點,在企業的日常管理、幼兒教育和親密關係中都會帶來負面影響。

障礙二重奏8:固執和分心

內向者

在人際交往中,內向的人傾向於固定不動。他們喜歡待在原來的位置。如果不能按照習慣的方式生活或行動,他們會感到痛苦。

外向者

在人際交往中,外向的人有時會覺得專注於某個話題或某件事情非常困難。他們更喜歡在不同的題目之間不停轉換。

正如我們從前文中瞭解的,外向的人經常與乏味的問題搏鬥。其結果就是,除了缺乏耐心的障礙(障礙二重奏3)以外,他們還容易分心。當外向的人長時間從事一件事或要完成長期計畫時,他們的大腦需要更多的衝擊力(除非這件事本身非常吸引他們)。結果就是產生著名的拖延症:為什麼要花一個多小時的時間坐在草案前?臉書上有好多新鮮事呢!一步一步地學一件樂器有什麼用?朋友正在外面做些有趣的事呢!

◎固執令人裹足不前內向者容易受到過度刺激,他們的障礙來自完全相反的方向:過量的外界刺激使他們痛苦。他們更願意將能量投入內心活動。對於內向者來說有一點十分重要:至少要將外界變化帶來的壓力控制在一定範圍內,比如改變方向、更改決策等(這些恰巧是擁有靈活優勢的外向者所喜愛的)。

就某種意識上來說,固執正是為了獲得堅持下去的能量。儘管如此,固執仍然是一種負面特徵:固執是毅力的僵化形式——我們在優勢二重奏8中認識到了內向者的毅力優勢。當內向的人深陷於固執的障礙中時,做不熟悉的事或者改變流程對他們來說都會非常困難。

◎分心會讓人偏離目標對人際溝通的影響:容易分心的外向者的注意力常常難以集中。他們覺得長時間對話很難,複雜的書面交流很麻煩──與講話相比,書寫絕對是外向者的第二選擇。

此外,容易分心的人時常在談判和討論中轉移話題,他們不習慣在某一點上的討論時間太長。

遇到需要靈活的情境時,固執障礙會使內向者困擾。比如,身處不熟悉的環境,面對新的對話夥伴,工作環境中出現新的結構調整。內向者與容易分心的外向者不同,他們在談判和討論中的行為與外向者正好相反:他們覺得離開現有觀點比較困難,喜歡固定討論某一個重點。在過度注重細節這個障礙的共同作用下,內向者容易在某個細節上糾纏不休,甚至令人厭倦。

障礙二重奏9:迴避交際和迴避自我

內向者

許多內向的人喜歡限制人際交往的頻率,但這樣會面臨與社會隔絕的風險。

外向者

許多外向的人在做自我評價時,傾向於先考量外界對自己的反應。

◎迴避交際是一種節能模式與固執一樣,迴避交際也屬於一種節能模式。因為與他人交往會消耗精力。與自己相關的人越少,內向者感覺越舒服──因為這樣更容易保持秩序。他們避開人群是因為感到麻煩和疲憊,這就是迴避交際障礙的表現。這種障礙可能會帶來嚴重後果,最極端的情況就是孤立於社會之外。

交際迴避與逃避(障礙二重奏5)的區別在於迴避的對象,逃避者迴避的是某個行為,而交際迴避者則希望遠離人群。

大家不要將迴避交際和害羞混為一談──這一點很重要!內向性格經常被簡單地定義為「害羞」。其實害羞不屬於性格特徵,從根本上源於一種對社會評價的畏懼,需要透過適當的方法克服。而且,許多外向的人也很害羞!內向是一種健康的性格特徵──迴避交際也是一種正常範圍內的性格障礙。

性格向外的外向者容易遇到自我迴避的障礙。自我迴避將導致外向者失去分析、研究自己的機會。他們把對周圍環境的關心放在中心位置,因此自我迴避者十分注重自己的影響力。對於擅長自我表現的外向者,自導自演(障礙二重奏4)也是必不可少的表演節目。這種障礙最大的問題在於,自我迴避者會過於依賴他人──甚至無關緊要的人──對自己的評價和反應。

◎內向者也需要來自他人的推動力對人際溝通的影響:迴避交際者缺少與他人交流,導致缺乏思想撞擊和推動力,他們自給自足,也自生自滅;他們無法利用與他人交流的機會激發新的靈感,或者另闢蹊徑解決問題。面對比較複雜的情況時,他們往往表現得中規中矩,差強人意──在現今的時代,沒有人能夠成為無所不能的全才!例如在科學領域,放棄與他人交流就等於放棄瞭解他人的知識,而他人的專業知識有時能夠為我們開拓獨特的視角,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研究工作。在初次見面時,迴避交際也貽害無窮:迴避人群的內向者容易給人難以相處、格格不入、傲慢或者害羞的印象。

傾向於自我迴避的外向者迫切地倚賴周遭的反饋:別人認為他們好,他們才覺得自己好。這種透過他人來感知和過濾訊息的傾向,容易導致外向者被他人的態度「綁架」:他們希望自己在別人眼中是優秀、成功、有魅力、有說服力的。因此,當交流對象把他們「晾在一旁」拒絕給予反饋時,他們的反應會十分敏感。這在在談判或衝突對話時會帶來巨大壓力。

障礙二重奏10:懼怕衝突和壓迫

內向者

一些內向的人傾向於逃避衝突──即使這樣會承受更大的壓力,或者導致事態進一步惡化。

外向者

一些外向的人傾向於利用自己的能量製造壓迫感,從而達到自己的目標或利益。

◎超大劑量的向外能量外向的基本趨勢是能量向外釋放,而且確實會對交流對象產生壓迫感。尤其當這種壓迫感與攻擊(障礙二重奏5)和自我中心(障礙二重奏7)共同作用時,外向者很容易散發出一種媲美壓路機的恐怖氣場。這時,他們的能量會以一種緊湊、尖銳、清晰的「撞擊」形式爆發。這種障礙的出現大多伴隨著鮮明的身分高訊號:占據大量的時間和空間,並且充滿能量(參考第七章)。

以強有力的方式實現目標不是一件壞事。但是如果外向者忽略其他人的利益,狂熱而不計後果地追逐自我目標時,這種行為應該被批判。如果每一次會議討論(或者每個家庭早餐桌上的決定)都要演變成一場持久的爭論,顯然得不償失。從長遠來看,它不僅消耗巨大的精力,還會給人際關係帶來負面影響。

對於容易受到過度刺激且傾向於安全的內向者來說,衝突令人身心緊張。雖然在共同生活中,衝突不可避免:哪裡有人與人的相處,哪裡就必然存在不同的思想、感覺、行為。克服這些差異對創造優良的共同生活至關重要。提到衝突,不論內向者還是外向者都會聯想到不安全感。所以,特別不安的內向者(障礙二重奏1)對衝突有更大的恐懼感。另一個引起這種障礙的因素,是衝突狀況引發的高能量消耗。即使分析式思考(優勢二重奏6)的幫助也是有限,因為衝突帶來的情緒波動很難測算分析。

◎外向者的壓迫會帶給內向者壓力對人際溝通的影響:在身分衝突中,尤其是競爭或對抗時,外向者投入的高能量給內向者帶來巨大的壓迫感──從而產生壓力。當恐懼衝突的內向者遭遇壓迫感十足的外向者時,前者很難堅守陣地。但是,透過自己感知和冷靜的頭腦,他們還是有可能做到!關於內向者和外向者之間的對抗,會在第七章中有更詳細的介紹。

表面上,內向者遇到的衝突通常少於外向者。部分原因在於外向者習慣用「更大聲」的方式表達不同觀點,他們具有應對衝突(優勢二重奏10)的能力,能夠指出「清楚的界線」。此外,內向者對衝突的恐懼也是一個原因。

因為內向者和外向者一樣,也會遇到緊張關係和人際交往問題──這些問題不會自己消失。迴避衝突帶來的後果是,內向者更加擔憂,花許多時間思考事情,焦慮不安,耗費更多的精力和注意力──尤其當衝突加劇而且不可能靠忽視來解決的時候。儘管內心波濤洶湧,內向者表面上依然可以保持冷靜,甚至非常平靜。

為了讓你全面掌握內向者和外向者的障礙,我們列出以下表格:

◎簡要說明內向與外向的障礙

內向障礙

外向障礙

1.恐懼

由於過度小心而限制行動和決策。

1.輕率

由於不必要的風險和自視過高,將重要的事推入風險。

2.細節

迷失在細節中,忽視整體關聯和重點。

2.膚淺

處理人際關係與事物草率、不夠周密。

3.過度刺激

在過多、過快、過於嘈雜的刺激中感到不堪重負。

3.缺乏耐心

當外界刺激消失時感到無聊。

4.被動

維持現狀,即使會帶來負面的結果。

4.自我表現

不惜犧牲他人利益來表現自己,吸引別人的注意力。

5.逃避

藉著退縮的方式避開困難。

5.攻擊

利用攻擊行為消除困難。

6.過度理智

輕視感覺,過度看重理性。

6.衝動

自由外放的情感表達,低估理性。

7.自我否定

否定自己的特點和需求,或者給予負面評價。

7.自我中心

將自己的特點和需求置於中心位置,要求別人配合自己。

8.固執

與他人交流中傾向固定的話題,倚賴用習慣獲得舒適感。

8.分心

與他人交往中喜歡在不同的話題間不停轉換,專注力不足。

9.迴避交際

喜歡限制人際交往的頻率,面臨與社會隔絕的風險。

9.迴避自我

依賴外界對自己的評價。

10.懼怕衝突

無法積極面對衝突,因此承受更多壓力。

10.壓迫

給別人製造壓力,從而達到自己的目標或利益。






內向者和外向者不僅有各自的優勢,不同的性格特徵也為他們帶來一些障礙,造成他們在完成計畫和溝通時的困難。


轉發 分享 是一種境界

  熱門推薦

你有什麼想法嗎?? 快留言!!

 

 Facebook 粉絲 留言版

   889人都推薦這個。




 





Love分享
 

 

 

 若有文章侵犯到您的權益 請瑱 侵權通知書 本站將會刪除或修正

| 隱私條款 | 侵權舉報 | 著作權保護 | 聯絡我們 | 廣告合作 | 模具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