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包/課綱微調爭議 到底在吵什麼?
|
|||||||||||||||||||||
反課綱微調學生衝入教育部,稍早已被帶到保大,支援學生在凌晨近三時因為擔憂還有學生在教育部內,企圖衝過警方再闖入教育部,與警方產生激烈衝突。
為銜接十二年國教課程,教育部2014年微調國文及史、地、公民等高中課綱,適用今年升高一新生,爭議演變到最後,不但綠營執政縣市聲稱要採用舊課綱、舊課本,還有一兩百所高中的學生也連署反對;逼得教育部長吳思華讓步,不再反對高中用舊課本,將來大考命題也會避開爭議。
部分反課綱的高中生近日更密集到教育部抗議,23日深夜還發生學生夜襲教育部,衝進部長室,警方逮捕學生記者33人事件。
●高中歷史課綱 改了哪些部分
…更多內容,請看教育部官網
●課綱微調的爭議點
●學者怎麼看 政大台史所所長薛化元:問題在缺乏系統論述
政大台史所所長薛化元說,近日藍綠陣營的討論都沒講到重點,新課綱的問題在於缺乏系統論述、專業不足。
薛化元說,如果說台灣是日本統治時代的殖民地,新課綱加上「殖民」兩字,相信沒有任何一位台灣史教授會反對,但微調後新課綱的問題不在於此。
中研院研究員張茂桂:調整內容不見得有錯 而是畫蛇添足
微調後的課綱內容不見得有「錯」,而是畫蛇添足,如對於慰安婦的描述,微調後增加「被迫」兩字;但過去即使不加,教科書內容還是有「被迫」的相關敘述。
張茂桂表示,微調後的課綱訂得比以前細,且更強調「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想灌輸學生特定意識形態,這些都不宜。
張茂桂說,歷史沒有標準答案,要維持一定的開放性讓學生討論,但如今學生資訊來源多元,也不可能單方面接受教科書內容。
文化大學歷史系教授王仲孚:新課綱並沒有「去台灣化」
文化大學歷史系教授王仲孚表示,過去用中國來稱呼根本是違憲,歷史教科書早該撥亂反正,改稱中國大陸;日本占據台灣也是史實,用「殖民」更符合國家立場。
王仲孚表示,新課綱並沒有「去台灣化」,唯一的立場就是中華民國,教育部此次調整並沒有錯。
●教育部未能一次說清楚 被誤解回應也慢半拍
有學者統計,高一上台灣史課綱文字變動了六成,根本不是「微調」。
但這些說法,現今多數台灣人不能接受嗎?慰安婦不是強迫的,難道是自願的?日本治台不是殖民,那是什麼?教育部不懂得訴諸一般民眾能接受的歷史情感與經驗法則爭取認同,反而像做錯事般回應得吞吞吐吐,更落人口實。
教育部從未能一次說清楚,即使在官網上設了課綱網路說明專區與臉書,也未廣為周知,點閱、回應人數寥寥無幾,形成無效溝通。
十二年國教去年倉促上路,新課綱來不及訂定,教育部因此決定微調實施不到兩年的現行高中課綱。
●學生抗議多次 23日夜襲教育部
23日深夜50多反課綱學生和民眾夜衝教育部,佔領部長辦公室,遭到霹靂小組逮捕,24日反黑箱課箱行動聯盟聲援反課綱學生在教部外開記者會,要求部長吳思華「不要一錯再錯,用政治霸凌教育」,若蠻幹到底,「就下台,以謝國人。
逮33人 11人送少年法庭
反黑箱課綱學生及民眾夜闖教育部,台北市警方「確認已有破壞侵入事實」,依現行犯逮捕33人,其中包括11名未成年學生、3名記者,依侵入公署、毀損罪究責,帶往台北市保安大隊偵訊;台北地檢署派檢察官到場指揮, 11名未成年學生送交少年法庭處理,其他人下午移送台北地檢署複訊。
教育部除表示對學生「忍痛提告」,也將對三名承認翻越教育部圍牆的自由時報攝影記者廖振輝、苦勞網記者林雨佑
、以及新頭殼記者宋小海提告;教育部長吳思華說,若純粹為採訪需要所做行為,未來會撤告,若記者有「帶領學生進入」的事實,教育部也會提告。
●教育部長的態度
針對外界諸多質疑,教育部為何不暫擱有爭議的課綱內容?吳思華24日回應,103年課綱內容已經正式審議過程公告,所有出版社都按新課綱完成教科書撰寫審定,程序已依法進行。
吳思華說明,未來教學上無論選用新舊版教科書,教育部會在8月底前,將新舊課綱具爭議和差異部分建立知識庫或納入補充參考教材,師生可透過參考教材在課堂討論。
●綠營執政六縣市 拒採用高中歷史新課綱的理由
台南市長賴清德對於新課綱修改的文字,像加入「(日本)殖民」、「侵略」等字,慰安婦加入「被迫」,不願意說明看法,僅說根本不必談該怎麼改,沿用原有的文字即可;高雄市長陳菊則說,必須更符合國民共識與台灣民主經驗,程序上也該更透明並徵詢廣大意見。
相較其他縣市長,嘉義縣長張花冠則較明確地說,課綱調整內容悖離台灣本土史觀,例如將「鄭氏統治」改為「明鄭統治」,凸顯「台灣在鄭氏時期也為中國統治」,強化中國統治台灣的歷史,已引起眾多民間社團與專家學者的批判。
張花冠還說,新課綱當代台灣部分,新增「光復」與「政府遷台」的用詞來矮化台灣主體,讓「大中國」、「大一統史觀」重新復辟。
●課綱爭議 每幾年就會上演一回
中小學課綱爭議隨政黨輪替,每隔一段時間就上演;杜正勝擔任教育部長時,推動「去中國化」,修訂高中歷史課綱,將「本國史」改為「中國史」,並大幅改動國中小九年一貫課綱,把「國語」改成「華語」,「中文」改成「漢字」。
「日治」和「日據」爭議也多。
歷史課綱到底改了什麼?─ 新舊版
「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義大利歷史學家克羅齊在1917 留下的這句話,對曾花過時間,去耙梳台灣歷史課綱角力的人,感受必然深刻。
前天(一月27日),教育部強勢通過高中課綱「微調」,造就兩百多人包圍教育部的抗爭。
一連串評論,都或多或少列出幾個有爭議的點。
出於對二手評論的不信任,昨夜我將兩個版本貼到同個表格中,逐條比對,用色筆標出所有刪除的、添加的、移動的文字段落。
本文我將用幾個表格,分享比對的發現。
最宏觀層面上,課綱的整體結構與時數沒有太大改變。 以下逐段摘要: 一、早期台灣
第一單元有五處變動,或許因為是「第一單元」,多數都已經有相關論述批判,例如前引周婉窈的文章。
1. 強化「漢人來台」。
2. 重新以復古的「西方列強的興起與對殖民地的競逐」,取代現行版「台灣與世界體系的互動」,有點卡。
3. 把「荷西治台」改成「入台」。
4. [較少引起討論的],移除早期族群關係的內容,拿掉「濱田彌兵衛」與「麻豆事件」。
5. 以「明鄭」代替「鄭氏」,並削弱該政權在「國際政治的互動」,強調「覆滅的經過」(被清政權征服)。 二、清朝統治時期
1. 將「清代」改為「清廷」,強調政策施為的政治實體。
2. 把原課綱就有的鴉片戰爭、羅妹號事件、牡丹社事件串起來,這個變更似乎畫蛇添足。
3.將「中法戰爭」超展開,特別強調劉銘傳領政期間「官民一體,在淡水擊退法軍」的事件。
4. 強調清治之下台灣的「現代化建設」,如電報、學校、鐵路。 三、日本(殖民)統治時期
1. 標題添加「殖民」。
2. 調整敘事順序(無關宏旨)。
3. 加入日本時代台灣與中國,如革命黨來台尋求支持,以及五四運動對台影響。
4. 淡化日本對台建設的內容,強調日商壟斷與經濟剝削。 四、中華民國時期:當代台灣
第四節作了最大幅度的調整。
以下兩張表中,第一張列出現行課綱。
第二張表顯示新版課綱,當中沿用現行課綱的字串以亮綠色表示 (對應到前表深綠色),新增內容/文字以黃色表示。
主要觀察六點如下:
1. 重新用懷舊、凸顯中國正統性、並帶有價值歌頌意味的「光復」,取代中性的「接收」。
2. 原本課綱九成以上內容保留,只是重組。
3. 新版課綱比現行版增加了56%字數,對許多原課綱的指導性綱領,做出具體內容規範,反映了一種更為介入的權力意志。
4. 新增內容最大宗者,旨在強調政府作為(政體能動性),如經濟發展上強調了「土地改革、匯率改革、加工出口區、十大建設、科學園區」等等。
5. 次大宗者,是對台灣地位與兩岸關係,(重新)加入合乎執政黨史觀的介說。
6. 值得注意的是,新版課綱也將「二二八事件」與「白色恐怖」提升到課綱「重點」,前者更予以專節介紹,要求說明「二二八事件發生的背景、過程與影響。 代結論
用一夜整理這篇筆記,我對這次課綱調整逐漸浮出比較篤定的看法。
肇因於此,書寫這篇筆記時,我提醒自己不要落入「過於整齊」的立場。
不過回到程序層面,有一點立場很清晰:我認為這個課綱通過的太草率,決策代表性不足,而大幅改寫的第四單元,更是帶著退回歌頌政府大有為的姿態,顯得問題重重。
不過說到底,這次爭議最大的意義,大概是其創造了一組文本對比,恰好可以照見台灣社會歷史記憶的裂口,讓大家能清楚看見,還有那些點是需要去對話、溝通、橋接的。 ____
【2.6 後記】
本文從「為何學歷史?」的根本問題出發,疏理幾個概念層次,回應當前歷史課綱「微調」爭議。
歡迎大家參考。 |
|
轉發 分享 是一種境界 |
你有什麼想法嗎?? 快留言!! |
Facebook 粉絲 留言版 |
4627人都推薦這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