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過去有為健在老人置辦棺材的風俗,棺放那有件事不要去做,否則不吉 觀看數:2112 人
以前有老人的人家必定要置備一口棺材,放在家裡,老人家萬一有個不測,倒頭後就不會著急了,即俗稱「臨時不作難」
棺材在過去忌諱直呼,一般稱為「壽材」或「喜材」。雖然都一樣是棺材,為什麼叫法不同?與置辦遲早有關。人死後置辦的叫壽材,活著時置辦的叫喜材。
(棺材鋪)
過去,只要家裡有一點條件,做子女的都會為長輩早早準備喜材,這才是真正的「孝心」,老人也會高興的,不會有其他想法。喜材或去棺材鋪購置,或請木匠師傅來家裡打一口,這風俗在過去叫「打喜材」。
sponsored ads |
sponsored ads |
打喜材多半在老人身體可能出問題時進行,除了到時不急,還有為老人「沖喜」的意思。說不定喜材打好了,老人的身體也好了,這「喜」就是「沖」出來的。
打喜材是有講究的,得按辦喜事方式請木匠打,強調吉利和吉祥。木匠請進家開鋸那天,要放鞭炮,說喜話,喝喜酒,吃喜飯,發喜錢。打喜材與棺材鋪打不一樣,整個過程中,不是棺底放地上,而是朝上放,棺口朝下。
sponsored ads |
sponsored ads |
(打喜材時口朝下,待成品後才能「翻材」)
翻材是打喜材過程中的「關口」,要放鞭炮,點燭焚香,撒喜果,撒喜錢,給木匠包紅包(俗稱「喜封子」)。在鞭炮聲中,將喜材翻過來。
翻材時,就手在棺內放些糕果,俗稱「壓棺」。
sponsored ads |
sponsored ads |
「翻材」之日就喜材完工之時,如果有出門(出嫁)閨女,都要通知回來,要辦喜事。翻材的所有開銷都是出門閨女出,香、燭、鞭炮、喜果、喜封、喜酒、翻材禮,未出門的閨女不需要花錢。
翻材後,把壓棺的糕果換為刨花木屑,寓意「榮華富貴」;然後把棺材停放在僻靜房間妥當地方。要注意的是,棺蓋不能合起來,而要用紅布墊一下。放好後,喜材再不能挪動,棺蓋也不能掀開,只有到老人死後才能挪動。
sponsored ads |
sponsored ads |
(前刻「壽」字喜材)
棺材的形制各地不一樣,如滿材與漢材就不一樣,但基本上是「前大後小,前高後低,前厚後薄,上窄下寬,厚蓋薄底,前後稱攢,左右為幫」。除了底、後攢平正外,其餘部分都呈拱形。一般會在前攢(俗稱「棺材頭」)刻上「壽」或「福」字,配雕「五蝠傳壽」一類圖案,這是一種祈盼和祝願!
棺材有陰材和陽材之,陰材是女人死後用,一般長五尺六寸;陽材是男人死人用,一般長六尺六寸,高寬無區別。蘇北的棺材一般高為二尺零六分或二尺二寸六分,在比例上很講究,長、寬、高的尺寸尾數要逢「六」,意思是「六六大順」,祝老人健康長壽,順風順水。
sponsored ads |
sponsored ads |
(買棺材,繪畫)
棺材的好差很容易看出來。在用料上,蘇北等地的棺材有「十二逗」、「二十逗」、「二十八逗」三種規格。所謂「逗」是土話,意思是拼湊的意思,棺材是多少塊木板拼成的就叫多少逗,一般都是偶數。如「十二逗」棺材就是棺材的底、蓋和左右幫,各由3塊木板拼成。
無論幾逗,底、幫、蓋的板材數要相同,且必逢單。若逢雙,正中就會有縫,這是大諱,俗稱「斬陰劍」。為了消除縫隙,合縫時要用鐵釘子釘上,但這樣用釘不吉利,俗稱「穿心釘」或「關心釘」。
(棺上漆,一般用前不上漆,棺材鋪棺材如上漆不好買,材料有以次充好之嫌)
棺材以用板材的厚度論,大概可分五檔:一是「天地同」,底幫蓋厚度相同,板料厚六寸,最好;二是「四五六」,底厚四寸,幫厚五寸,蓋厚六寸;三是「麼三三」,底厚一寸,幫厚二寸,蓋厚三寸;再是「樞材」,板料厚介於「四五六」和「麼二三」之間。
「樞材」也分上中下三等,稱上樞、中樞、下樞;,以「麼二三」為準,每增加三分升一檔。
以上四個檔棺材都講究「帶圓花」。圓花即板材中心的年輪,有則說明板材是由完整的圓木剖削而成。圓花是講究棺材質量的主要標誌。
(正在製作棺材)
除了上述四等,還有「薄皮材」,用料上沒有什麼規格和尺寸講究,由於一般都是用做上等大棺材剝來的板皮做成,故俗稱「小剝皮」。過去窮人家一般多用小剝皮,如果連「小剝皮」都置辦一起,只能用麻席裹屍下葬了。
這裡有一個例子,當年,明太祖朱元璋的父母雙亡,家裡窮得上無片瓦,下立錐之地,鄰居劉繼祖好心給了朱家一塊墳地。但有墳地還犯難,置辦不起棺材,朱元璋只好用家裡的蓆子包裹父母屍體,與二哥抬到地里埋了。後來朱元璋當了皇帝,特誥封劉繼祖為「義惠侯」,以謝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