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濕氣一列表!全方位的講解濕氣。輕按五個穴位簡單的解決濕氣! 觀看數:1208 人
濕氣是什麼?
濕氣簡單的來說就是我們身體一個垃圾!
我們的飲食方面也是我們身體一個濕氣的重要產生垃圾的方面!
垃圾食品!酸辣的!不健康的...而又沒有及時的排除!久比生成疾病。
而進入我們身體的有五個重要的通道。也就是我們身體的五個穴位!
先來說說濕氣對我們女性的朋友造成的影響
女人濕氣重原因1、外來濕氣影響
外濕致病,多因患者傷於霧露,或汗出沾衣,或水中作業,或涉水淋雨,或居於潮濕之處而得。發病有由表入里的轉變規律,因病變部位的不同而症狀各異。淺則傷人皮肉筋脈或流注於關節,深則可入臟腑。
sponsored ads |
sponsored ads |
外濕侵襲人體,還常兼有風、寒、暑、熱等其他致病因素或病機特性,臨床上也常以此作出病因或病性診斷,以為治療依據,如寒濕相兼、風濕相兼、濕熱相兼,或風寒濕三者相兼等。
女人濕氣重原因2、內在濕氣影響
內濕可因外濕侵入人體,影響脾的生理功能而形成,稱為濕困脾土。也可因飲食不當、勞倦思慮等原因損傷脾臟,或因腎陽衰弱引致脾陽不振而形成。因脾主運化,與人體內水液的代謝和輸布密切相關,脾臟虛損,失去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則人體內水液聚而成濕,甚至積而成水。
sponsored ads |
sponsored ads |
內濕在臨床上主要表現為面色萎黃,精神睏倦,食欲不振,口膩不渴,胸悶痞滿,嘔吐痰涎,便溏泄瀉,或尿少浮腫,或婦女白帶量多等症狀。內濕在人體內還可進一步演變發展。如上入胸膈,則可形成濕蔽清陽,嚴重者可產生神識如蒙的症狀;或胸絡痹阻,發生胸痹胸痛。如壅結於大腸,又可見大便下血、血色不鮮,或紫黑如赤豆汁等症狀。其病證性質又有寒熱虛實的不同。
sponsored ads |
sponsored ads |
濕氣的症狀有那些?
寒、熱都好辦,寒則溫之,熱則寒之;有風咱就驅風,有燥咱就潤燥,有暑咱就清暑。用燥濕的方法,十有八九會傷了津液,濕邪還是除不去,所以中醫里除了燥濕,還有利濕、化濕、滲濕等對付濕邪的方法,濕是最容易滲透的。
濕氣遇寒則成為寒濕,濕氣遇熱則成為濕熱,濕氣遇風則成為風濕,濕氣在皮下,就形成肥胖……為什麼現代人的病那麼複雜,那麼難治?因為他們體內有濕,體外的邪氣總是和體內的濕氣裡應外合,糾纏不清!怎麼能判斷自己體內是不是有濕呢
最便捷的方式是看大便:如果大便不成形,長期便溏,必然體內有濕。如果大便成形,但大便完了之後總會有一些粘在馬桶上,很難衝下去,這也是體內有濕的一種表現,因為濕氣有黏膩的特點。
如果有便秘,並且解出來的大便不成形,那說明體內的濕氣已經很重很重了。
sponsored ads |
sponsored ads |
有的人,每天早上七點該起床的時候還覺得很困,覺得頭上有種東西再裹著,讓人打不起精神,或是覺得身上有種東西在包著,讓人懶得動彈,也能判斷他體內濕氣很重。中醫里講「濕重如裹」,這種被包裹著的感覺就是身體對濕氣的感受。
sponsored ads |
sponsored ads |
一級寒濕:在表皮
症狀:皮膚騷癢,長濕疹 (灸7次以上效果明顯)
艾灸取穴:風池、足三里、血海、曲池、肺俞。
二級寒濕:在肌肉
症狀:酸,困,累,乏,如肩頸肥厚,酸困,腰酸乏力,關節酸困 (艾灸30次以上效果明顯)
艾灸取穴:脾俞、中脘、足三里、陰陵泉、三陰交。
三級寒濕:在骨骼,即是骨寒濕
症狀:肩周炎,頸椎病,肩痛 .硬,腰痛,風濕關節炎,變天關節就痛 (艾灸40次以上效果明顯)
艾灸取穴:肩周炎:肩髃穴、肩髎穴、肩井穴、壓痛點、天宗穴;頸椎病:頸四椎旁、大椎、肩中俞、中渚;老寒腿:血海、陽陵泉、懸鐘、壓痛點。
四級寒濕:在臟腑(子宮、卵巢、睥胃、肺)
冬病夏治,養生最佳的季節是夏季,錯過一夏,再等一年(艾灸60天以上有改善)
艾灸取穴:關元、子宮、歸來、三陰交、氣海等。
五級寒濕:在身上(腫瘤)
症狀:腫瘤,切了又長,長了又切的
當體內"寒濕氣"時間長了,就容易出現身體"凝"的現象;"凝"的意思是循環慢和代謝慢;身體容易酸痛。
然後就會發生於堵,"淤"的時間長了,會怎樣?
會長瘤,長"瘤"也不可怕,怕的是惡性腫瘤,惡性腫瘤容易變異形成癌症,這是個很恐怖的事情,那就不要等了。
人體一旦達到五級寒濕,則命在旦夕!所以,學會去寒去濕,真的非常重要!
5個穴位每天按摩1分鐘 堵住寒濕入口,祛濕更有效!
寒濕氣往往通過5大穴位進入我們的體內,大家可以通過按摩它們就能達到祛濕的效果,十分簡單方便!在家就能自己動手祛濕。
身體五大祛濕穴位從頭到腳依次為:百會穴、大椎穴、神闕穴、陰陵泉穴、湧泉穴。
1、頭上的百會穴
從「百會穴」進入的「寒濕氣」容易導致頭痛頭脹,出現頭暈,腦袋也有如戴帽一般的沉重感。刺激該穴位能幫助理順行氣,消除積滯,還可健腦寧神。
位置:頭頂正中線與兩耳間聯線的交點處,大致在頭頂正中央處。
按摩方法:手握成拳狀敲打或來回揉搓百會穴3~5分鐘,最好有發熱之感。此外還可以點燃艾柱,灸熏此穴位。
2、肩頸部的「大椎穴」
從「大椎穴」進入的「寒濕氣」容易引起我們的肩頸酸痛,肩周炎,頸椎病,頭暈頭痛,失眠多夢。刺激該穴位可避免風寒濕邪的侵襲,提高免疫力。
位置:頸後正中,位於頸部和背部交接處突出的骨頭即第七頸椎棘突的下緣。取穴時活動頸部,不動的骨節上方即是。
按摩方法:低頭,雙手十指交叉放到大椎穴的部位,用雙手大拇指同時用力來回揉擦大椎穴,直至大椎穴發熱。(也可以如圖用梳子刮此穴)
3、肚臍部位的「神闕穴」
從「神闕穴」進入的「寒濕氣」容易使人脾胃不適、腹脹、大便粘膩,女性還容易引發婦科炎症如白帶增多、經血不暢等。腹部本身就要以保暖為主刺激神闕穴有助於健脾祛濕、強健身體。
位置:臍中部,即肚臍眼處。
按摩方法:順時針揉動腹部,也可點燃艾炷來灸熏穴位;或者塗抹艾草精油於腹部後用熱水袋溫敷。
4、腿部的「陰陵泉穴」
從「陰陵泉穴」進入的「寒濕氣」會出現膝蓋疼痛、兩腳笨重、行走不暢之感。刺激該穴位可達到清利濕熱,通經活絡的效果,幫助緩解腹脹、膝痛等不適之感。
位置:陰陵泉穴為祛濕要穴,位於小腿內側,在脛骨內側髁後下方凹陷處。採用正坐或仰臥姿勢,由膝蓋下方往膝蓋方向摸索,在膝蓋內側碰到大骨的部分。
按摩方法:點按為主,每次按摩100~160下,每日早晚各1次,也可用艾柱熏灸此處3~5分鐘。
5、腳底的「湧泉穴」
從「湧泉穴」進入的「寒濕氣」容易往上流動,容易引起膝關節酸痛,風濕關節炎等症狀。按摩可以緩解這些症狀。
位置:足底,足前凹陷處第二、三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三分之一處,於足底掌心前面正中之凹陷處來找到穴位。
按摩方法:點按早晚各一次,每次點揉3~5分鐘,以有酸痛感為佳,兩側交替進行。也可用溫熱水泡腳後艾灸,雙足穴位各灸15~20分鐘。
穴位貼敷,也是目前祛濕效果最好的一種方法,不經消化道,不走肝腎,通過刺激穴位,激發經絡之氣,祛濕散寒,補虛清熱,改善亞健康。你也可能聽過,生薑能夠祛濕,但是用發酵姜根粉做穴位貼敷療法,效果最好。
據載:此膏可治先天不足,後天虧損,骨痿身瘦,陽氣虛弱;以至腠理不密,易受風寒,常多疾病。若常貼湧泉穴,兼貼腎俞、關元穴,不但終身永無寒濕、腳氣、癱瘓之症,而且能防病保健,延年益壽,此後漸漸流傳於民間,經現代科技改良製成藥包貼湧泉穴叫酵素足貼。此方比其他方法祛濕效果要好。
在《清太醫院配方》一書中,載有「延年湧泉膏」之防病保健方:藥用杜仲、牛膝、熟地、等12種藥熬枯去渣,入鉛丹收膏,再加入丁香、麝香等攪拌成膏,製成膏貼。
如果堅持每天貼敷湧泉穴,可使人精力旺盛,體質增強,防病能力增強。據統計,貼敷湧泉穴療法可以防治手腳冰涼、哮喘、腰腿酸軟無力、失眠多夢、神經衰弱、頭暈、頭痛、便秘、風濕等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