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如何用素食改善體質,避免氣虛體寒?一定要看看! 觀看數:10871 人
一說到氣虛體寒,很多女生都躺槍。上大學的時候,我也曾經一到入冬就抱著暖水袋,穿上厚襪子,哆哆嗦嗦在電腦前寫論文。後來因為跑步改善了體質,從此不再有手腳冰冷。另外,飲食的改變,吃得更均衡健康,對於改善體質也起了很大作用。
那麼,到底什麼是氣虛、陰虛?如何通過飲食來調理?今天一起來學習一下!
1
首先先談談,氣、血是什麼?
氣血是中醫學的基礎,是人體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進行活動的物質基礎和能量來源。
sponsored ads |
sponsored ads |
而氣虛與血虛簡單一點的理解,可以是一組癥狀集合的症候群。
sponsored ads |
sponsored ads |
2再者,上述這些虛、寒、氣虛,算是生病嗎?
在西醫看來,也許不算疾病,但中醫認為,人體各臟腑組織之間,以及人體與外界環境之間,既對立又統一,它們不斷地產生矛盾、解決矛盾,而這種動態平衡得以維持人體的正常生理活動。
當平衡狀態遭到破壞,而又不能立刻自行恢復時,就會發生疾病。所以以上現象,中醫認為是病,而治病原則就是讓不平衡的回歸平衡。
sponsored ads |
sponsored ads |
然而,哪些因素會破壞人體相對平衡狀態,進而引起疾病呢?這些因素就稱病因。中醫稱體質虛弱為體虛,把慢性疾病的虛弱稱虛證,並將虛弱分為氣虛、血虛、陰虛、陽虛四種類型。
結合心、肝、脾、肺、腎五臟,則每一臟又有氣、血、陰、陽虛弱的類型,如肺氣虛、脾陽虛、脾陽虛等等,中醫理論是講平衡的,只要人體氣血陰陽平衡,就是健康,不足的是虛弱,需補養;多餘的是病邪,要祛除,以其達到新的平衡,恢復身體健康。
體虛是機體某些功能有所減退,不一定患病,即西醫所稱之「亞健康」,如不及時補養、調節和調理、令進一步發展,對健康不利。
sponsored ads |
sponsored ads |
進補有補氣、補血、補陰、補陽四個方面,並需依照各人的體質和病證進行辨證辨體進補,進補有葯補和食補。不論是採用哪一種,均是為了補虛扶正。食補有時比葯補更為重要,因為食補不僅可補虛祛邪,並可扶正,達到補虛扶正的要求,使機體的氣血陰陽達到新的平衡,恢復健康。
進補是為了補虛扶正,若不虛而補、補之過度或不當的進補均可引起不良反應。
sponsored ads |
sponsored ads |
3體虛的食補食品和葯膳食療方:
1.氣虛
氣虛之體的主要表現為:少氣懶言、全身疲倦乏力、聲音低沉、動則氣短、易出汗,頭暈心悸、面色萎黃、食欲不振、虛熱、自汗、脫肛、子宮下垂、舌淡而胖、舌邊有齒痕、脈弱等,胃功能減退,不一定有病。
補氣虛食品:氣虛者可服用補氣的人蔘、黃芪、黨參等。或是食用糯米、大豆、白扁豆、大棗、蘑菇等。
2. 血虛
血虛之體的主要表現為:面色萎黃蒼白、唇爪淡白、頭暈乏力、眼花心悸、失眠多夢、大便乾燥、婦女月經延期、量少色淡、舌質淡、苔滑少津、脈細弱等。
進補宜採用補血、養血、生血之法,補血的藥物可選用:當歸、熟地、桑椹子、黑芝麻、胡桃肉、龍眼肉、紅糖等。
3. 陰虛
又稱陰虛火旺,俗稱虛火,陰虛之體的主要表現為:怕熱、易怒、面頰升火、口乾咽痛、大便乾燥、小便短赤或黃、舌少津液、五心(二隻手心、二隻腳心與頭頂心)煩熱、盜汗、腰酸背痛、夢遺滑精、舌質紅、苔薄或光剝、脈細數等。
進補宜採用補陰、滋陰、養陰等法,補陰虛的藥物可選用:生地、麥冬、玉竹、銀耳、百合、藕、金針菇、枸杞頭、荸薺等。
4. 陽虛
又稱陽虛火衰,是氣虛的進一步發展,陽虛之體的主要表現為:除有氣虛的表現外,平時怕冷、四肢不溫、喜熱飲、體溫常偏低、腰酸腿軟、陽痿早泄、小腹冷痛、乏力、小便不利、舌質淡溥、苔白、脈沉細等。
進補宜補陽、益陽、溫陽:補陽虛的藥物可選用紅參、杜仲、肉桂、桂圓、桂皮等。
5. 兩虛
體虛者亦常出現兩虛之體。
1.氣陰兩虛:既有氣虛又有陰虛,其主要表現為:既有頭暈、乏力、腿軟等氣虛表現,又有升火、咽干、舌紅等陰虛表現,但沒有慢性疾病,這種體質稱氣陰兩虛體質。
進補宜採用益氣養陰之補法,即在進補時應同時考慮補氣和補陰。
2.陰陽兩虛:既有陰虛又有陽虛,稱陰陽兩虛,其主要表現為:既怕冷又怕熱、冬天特別怕冷、夏天又特別怕熱、這是陰陽失調或陰陽兩虛之體質。
進補宜採用陰陽並補,養陰溫陽和滋陰壯陽等補法。
3.氣血兩虛:氣血兩虛一般出現在貧血、白細胞減少症、血小板減少症、大出血后、婦女月經過多者等,其主要表現為:既有氣虛的表現,又有血虛的表現。
進補宜採用益氣生血、培補氣血、氣血並補。對兩虛之體的食補可分別選用上述補氣、補血、補陰、補陽的食品及葯膳進行辨證辨體施補,更應根據虛弱的輕重交替選服。
通過進補,待虛弱的表現消失,恢復健康后應停服進補食品及進補藥膳,服食正常的平衡膳食即可,真正做到「虛則補之,實則瀉之」,無虛不須補,避免不虛而補,補之過度或進補不當而引起的不良反應,反而對健康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