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飯竟是造成「糖尿病」的罪魁禍首?這篇太重要了!一定要看!!
|
||||||||||||||||||
不僅是馬紹爾群島,哈佛大學研究人員彙總分析了截至2012年的有關米飯、血糖反應及糖尿病的研究論文,發現亞洲人(主要是中國人和日本人)比西方人更經常吃米飯,且攝入量比較多,而這類人群中糖尿病的患病率也較高。 很多人心中都開始產生疑惑:我們還能吃米飯嗎?吃白面會不會更好?為什麼現代社會,糖尿病的患病率逐年攀升?為什麼我國是糖尿病大國? 1. 古代和現代飲食的區別 想知道上面問題的答案,首先我們要瞭解主食在我們的飲食中佔據怎樣的位置。 對我們中國人來說,主食就是五穀雜糧,例如大米、白面、玉米及其製品,有的地方薯類也是主食的一部分。 在農村,這些穀類食物佔到居民一日三餐提供能量的80%以上,而城市居民也超過50%。 中國人的主食是一種團聚,合理的利用主食,對我們的健康很重要,但是過量則會引發血糖升高。
早在遠古時代,我們的祖先靠刀耕火種生存下來,他們以穀類、豆類、蔬菜為主要食物,為生存提供了碳水化合物、膳食纖維和維生素等;以動物、野果和堅果為副食,提供脂肪、蛋白質和礦物質等。 而且,那時,食物加工是一個很簡單的過程,食物整體破壞少,消化吸收慢,使能量緩慢釋放,從而有利於延緩飢餓感,同時為骨骼肌提供能量,保護胰腺組織。 這種「粗」加工的食物使血糖緩慢升高,並且維持較長時間。 飯桌上再討論些天下大事,更會延長消化吸收的時間 時光推移,隨著工業食品加工技術的大大提高,整粒的穀類被研磨的越來越精細,維生素和礦物質少了,營養價值低了;膳食纖維少了,好消化了。 我們在享受美食的的同時,餐後血糖水平一次一次地升得更高了;維持的時間更短了;對胰腺的刺激更強了,隨之而來的是,肥胖、糖耐量異常、糖尿病等疾病的增加。
3. 如何正確地選擇主食? 首先,我們來認識一個血糖與食物緊密相關的概念——血糖生成指數(glycemic index, GI)。
GI是衡量食物引起人體餐後血糖反應的一項有效指標,是指健康人攝入含50克可吸收糖類的食物與等量的葡萄糖或白面包相比,引起餐後一定時間內血糖反應曲線下面積的百分比。 △餐後血糖反應對比圖 可見,低GI食物在胃腸道停留的時間長,消化吸收慢,餐後血糖緩慢升高、緩慢下降,血糖峰值低; 而高GI食物進入胃腸後消化吸收快,血糖峰值迅速升高,對胰島素的需求增加,然後又快速下降,長期下去,使胰島細胞衰竭、功能喪失,出現葡萄糖不耐受,久而久之導致糖尿病。 那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到底哪些食物的GI高,哪些食物GI低呢?
亞洲人(特別是東亞)以「精白細軟」的米、面為主食,是導致易患糖尿病的一個重要原因。
所以,我們要像我們的祖先一樣,主食多選擇粗糧和豆類,注意粗細搭配;每餐高GI食物和低GI食物混和搭配,多食用新鮮綠葉菜,降低整餐的混合食物GI值,控制餐後血糖迅速升高,減輕胰島素抵抗,從而保護我們的胰腺組織,預防糖尿病的發生。 |
|
轉發 分享 是一種境界 |
你有什麼想法嗎?? 快留言!! |
Facebook 粉絲 留言版 |
3775人都推薦這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