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祖宗留下不外傳的養生古方,幫你養足精、氣、神為了自己,更為家人
|
|||||||||||||||||||||
【組方】 熟地15克,山茱萸肉12克,山藥12克,丹皮10克,澤瀉10克,茯苓10克。 【功效】 滋陰補腎,可治療腎陰不足所引起的虛火牙痛、牙齒松動及口舌生瘡。 【方解】 用熟地黃滋陰補腎益精髓而生血;山茱萸溫補肝腎、收澀精氣; 山藥健脾兼調理{遺*精}、遺尿,是本方三補。 丹皮涼血清熱而瀉肝腎之火;澤瀉、茯苓利水滲濕,是本方三瀉。 【製法】 上藥加水適量共煎,去渣取汁。
【服法】 每天1劑,分兩次服。 補氣第一方:四君子湯 現代人生活壓力大,難免氣虛。 四君子湯男女老少都適用,不過5歲以下的小孩就不建議服用。 【組方】 黨參9g、白術9g、茯苓9g、甘草6g 【功效】 益氣健脾、補益脾胃之氣,是補氣基礎方。
【方解】 黨參大補元氣,健脾養胃;白術,健脾、燥濕,以助運化; 茯苓滲濕健脾,苓術合用,促進健脾除濕和運化之力的增強; 使甘草,甘溫,能調諸藥,讓它們共同發揮補氣健脾的效果。 【製法】 不僅可以單純地煎水服用,還可以和排骨一起煲湯。 1、黨參、白術、茯苓、甘草、生薑、紅棗全部材料略洗一下,倒入砂鍋裡,加清水浸泡20分鐘。 2、大火煮開後轉小火熬30分鐘。 【服法】 一天2-3次。
潤肺止咳第一方:秋梨膏 秋梨膏據說是宮廷裡的秘方,從唐代開始成為了御用養生之品,一直到了清朝被禦醫從宮裡帶出來,才在民間流傳。 【組方】 鴨梨6個、幹紅棗80克、冰糖150克、老薑20克、蜂蜜80毫升。 【功效】 去火、降燥、潤肺、止咳。 【方解】 梨潤肺,棗補血,薑暖胃,蜜養神,滋陰潤肺,通便清火,是女性佳飲。 【製法】 1、將幹紅棗洗淨後對切去核,生薑去皮後切成細絲,梨削去外皮、將擦板架在鍋上,把梨擦成梨蓉和梨汁。
2、將去核後的紅棗和薑絲、冰糖放入鍋內和梨蓉梨汁一起。 3、蓋上鍋蓋,用小火煮約30分鐘,然後用漏網撈起梨蓉用另一隻湯匙按壓,擠出更多梨汁。 4、將擠壓後的梨渣紅棗和薑絲扔掉,鍋內只留下梨汁,繼續用最小火熬煮約1小時後至梨漿濃稠後熄火放涼。 5、在放涼後的梨漿裡調入蜂蜜拌勻後 4000 放入密封罐保存即可。 祛濕第一方:徽瓊散 千寒易去一濕難除,俗話說:「濕氣在,百病害,濕氣除,百病無」,中醫認為,濕氣是引發許多疾病的關鍵,甚至還會惡化疾病。
徽瓊散是根據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的參苓白術散加減而成,副作用小。 【組方】 雞內金3g、人參10g、赤小豆15g、薏米15g、白扁豆10g、茯苓10g、橘梗6g、砂仁6g、山藥15g、蓮子10g、甘草6g 【功效】 濕氣,痰多,頭臉油膩,水腫肥胖。 【方解】 人參: 解決氣虛的問題;雞內金:本草綱目說雞之脾胃,運化水穀精微之所,而尤能祛濕,主要解決脾虛,胃弱; 砂仁: 化濕開胃,溫脾止瀉,解決脾虛胃弱;橘梗:宣肺,利咽,祛痰。 解決肺弱,胸口悶的問題;山藥,蓮子:滋陰補腎;紅豆,薏米,茯苓,白扁豆:利水滲濕;甘草:調和諸藥。 【製法】 1、將所有藥材洗後就開煮,先大火煮至水燒開,然後轉小火煮。 2、在煮好前20分鐘放入冰糖持續熬煮至冰糖消融即可關火。 失眠第一方:酸棗仁湯 在沒有安眠藥的古代,人們是怎麼治療失眠症的呢? 醫聖張仲景就有一個千古名方——酸棗仁湯,調理失眠收效甚好。 有歌訣道: 酸棗仁湯治失眠,川穹知草茯苓煎,養血除煩清虛熱,安然風如睡夢香甜。 【組方】 酸棗仁(炒)15g,甘草3g,知母、茯苓、川芎各6g。 【功效】 養血安神,清熱除煩。 【方解】 酸棗仁性平,味甘、酸,能補血養肝,益心安神,斂汗; 川芎,性溫,味辛,既能活血又能行氣,能調血疏肝;知母,性寒,味苦,質潤,能清熱降火,滋陰除煩; 茯苓,性平,甘淡無味,能寧心安神;甘草清熱,調和諸藥。 諸藥相配,滋陰養血,清熱降火,調血疏肝,安神除煩,以治療肝血不足,虛熱內擾,肝陽上旋而致虛煩不得眠等症。 【製法】 把藥放入冷水中浸泡1小時,然後放砂鍋中加水淹沒草藥高出2-3cm 大火煮開,中小火煮20-25分鐘。 潤腸養胃第一方:四磨湯 四磨湯是宋朝王府常用禦藥,後此方載入宋代醫學名著《濟生方》和明代《痘疹金鏡錄》之中,美名很快傳遍長江中下游,漸漸就形成了這樣一個傳統習慣: 嬰兒出生一周後,不論是男是女,有病無病,都給服用四磨湯,這樣,孩子成長過程中,一般不會再鬧肚子,腸胃特別好。 這個習慣從民間到現在已沿襲1000多年。 【組方】 木香、枳殼、檳榔、烏藥 【功效】 破滯降逆,補氣扶正,對腸胃疾病很有效。 【方解】 木香行氣止痛、健脾消食;枳殼理氣寬中、行滯消脹;烏藥順氣暢中、散寒止痛; 檳榔導滯、殺蟲、利水,四藥合用可理氣調血、疏通經絡、調和髒腑,從而恢復消化系統正常功能,完全符合 「氣上宜降之,氣逆宜順之」 的中醫理論。 並且由於是純中藥、見效快,對於治療兒童腸胃疾病、中老年人消化功能紊亂有較好療效。 【製法】 四味藥物先磨濃汁再和水煎服。 治痰第一方:二陳湯 中醫治痰名方「二陳湯」,因用藥簡單、功效顯著而廣為流傳,成方始見於宋代官修方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距離今日有千年的歷史。 【組方】 半夏(湯洗七次)5兩、橘紅5兩、白茯苓3兩、甘草(炙)1兩半。 【功效】 燥濕健脾、化痰止咳、理氣和中。 【方解】 半夏燥濕化痰、降逆止嘔和胃;橘紅理氣燥濕、化痰和胃;茯苓滲濕健脾化痰; 生薑降逆止嘔化飲,並助半夏、橘紅化痰和胃,且能制半夏之毒性;而炙甘草補中益氣、潤肺止咳,調和諸藥; 烏梅味酸,收斂肺氣,和甘草酸甘化陰,以防半夏、橘紅、茯苓辛燥滲利之性耗傷氣陰。 【製法】 以上組方藥材,加生薑3克,烏梅1枚,用水煎服。 落枕第一方:葛根湯 中醫治落枕療效顯著,醫聖張仲景在《傷寒論》中曾說「太陽病,項背強幾幾……葛根湯主之。 「太陽病」就是外感風寒,「項背強幾幾」就是落枕的症狀,指出了葛根湯可治療風寒所導致的落枕。 【組方】 葛根30g、麻黃6g、桂枝6g、炙甘草6g、白芍6g、大棗3個(掰開)、生薑3片 【功效】 發汗解毒,升津舒筋。 【方解】 葛根升津液,濡筋脈為君;麻黃、桂枝疏散風寒,發汗解表為臣; 芍藥、甘草生津養液,緩急止痛為佐;生薑、大棗調和脾胃,鼓舞脾胃生發之氣為使。 【製法】 上七味,以水1升,先煮麻黃、葛根,減至800毫升,去上沫,納諸藥,再煮取300毫升,去滓,每次溫服150毫升,覆取微似汗。 驅寒第一方:當歸生薑羊肉湯 雨水多,有關節炎的朋友們可就受罪了,腿腳不靈便、邁不出步怎麼辦? 食療調理的話,最值得推薦的驅寒補氣血經典名方是出醫聖自張仲景《金匱略》的「當歸生薑羊肉湯」,此方沿用了2000多年,驅寒補血,效、味俱佳。 【組方】 當歸20克、生薑45克、羊肉500克 【功效】 驅寒溫中補氣血,關節炎患者、貧血的人都適用。 【方解】 當歸,可以直接補血。 【製法】 1、羊肉洗淨後入鍋急火燒開後,立即撈出,洗清血沫。 2、生薑切薄片,當歸洗淨後用紗布捆好,一齊放入砂鍋中。 3、加水後先用武火煮沸,再用文火煨一個半到兩小時左右,直至羊肉熟爛為止。 4、取出當歸和薑片,適當加一點鹽和其他調料,即可喝湯吃肉。 隨著現代生活的提高,很多人開始注重養生,為了家人健康一定要重視起來~ 中醫歸結為養生的三大法寶——精、氣、神。 精充,氣足,神全是人體健康的象徵;精虧,氣衰,神怯是衰老的標志。 精氣神也是代表一個人的氣質象徵。 老一輩留下的養生古方,幫你養足精、氣、神,學會之後,為家人的健康添一份保障。 補血第一方:四物湯 肝髒早在生命降臨人世之前,就已經在發揮作用了。 因此,肝是生命能量的源頭,生命能量依靠肝血得以儲存。 肝主生發,養好了肝才能健康,肝藏血,養肝必補血。 有「婦科養血第一方」美名的四物湯,已有一千多年歷史,最早見於晚唐醫書,後被載於中國第一部國家藥典——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四物湯是補血湯,且見效快。 【組方】 熟地18g、當歸18g、白芍15g、川芎9g 【功效】 補血活血,潤膚養發,改善面色蒼白、肌膚粗糙等狀況。 【方解】 當歸可以減輕婦女經前疼痛、腹脹,對緩解抑鬱情緒也有幫助; 熟地含有甘露醇、維生素A等成分,能使當歸補血活血療效得到增強; 川芎可活血祛風,還富含維生素E;白芍能增強細胞免疫,充盈氣血。 【製法】 不僅可以單純地煎水服用,還可以用來燉魚、燉肉煲湯。 四物排骨湯: 1、排骨洗淨斬塊,汆水撈起; 2、將當歸、熟地、川芎、白芍各物洗淨,放入過濾紗袋中; 3、煮沸瓦煲裡的清水,放入所有材料,武火煮沸,轉文火煲一個小時,下鹽調味即可食用。 補腎第一方:六味地黃湯 這個方子已經流傳了近兩千年,是醫聖張仲景總結前人經驗所創腎氣丸,宋代兒科醫家錢乙在腎氣丸的基礎上減去桂枝、附子而成,可以對付很多老年人的疾病,如腎虛、耳鳴、脫發等。 現在市面上有六味地黃丸賣,六味地黃湯在家就可以熬制,很簡單。 【組方】 熟地15克,山茱萸肉12克,山藥12克,丹皮10克,澤瀉10克,茯苓10克。 【功效】 滋陰補腎,可治療腎陰不足所引起的虛火牙痛、牙齒松動及口舌生瘡。 【方解】 用熟地黃滋陰補腎益精髓而生血;山茱萸溫補肝腎、收澀精氣; 山藥健脾兼調理{遺*精}、遺尿,是本方三補。 丹皮涼血清熱而瀉肝腎之火;澤瀉、茯苓利水滲濕,是本方三瀉。 【製法】 上藥加水適量共煎,去渣取汁。 【服法】 每天1劑,分兩次服。 補氣第一方:四君子湯 現代人生活壓力大,難免氣虛。 四君子湯男女老少都適用,不過5歲以下的小孩就不建議服用。 【組方】 黨參9g、白術9g、茯苓9g、甘草6g 【功效】 益氣健脾、補益脾胃之氣,是補氣基礎方。 【方解】 黨參大補元氣,健脾養胃;白術,健脾、燥濕,以助運化; 茯苓滲濕健脾,苓術合用,促進健脾除濕和運化之力的增強; 使甘草,甘溫,能調諸藥,讓它們共同發揮補氣健脾的效果。 【製法】 不僅可以單純地煎水服用,還可以和排骨一起煲湯。 1、黨參、白術、茯苓、甘草、生薑、紅棗全部材料略洗一下,倒入砂鍋裡,加清水浸泡20分鐘。 2、大火煮開後轉小火熬30分鐘。 【服法】 一天2-3次。 潤肺止咳第一方:秋梨膏 秋梨膏據說是宮廷裡的秘方,從唐代開始成為了御用養生之品,一直到了清朝被禦醫從宮裡帶出來,才在民間流傳。 【組方】 鴨梨6個、幹紅棗80克、冰糖150克、老薑20克、蜂蜜80毫升。 【功效】 去火、降燥、潤肺、止咳。 【方解】 梨潤肺,棗補血,薑暖胃,蜜養神,滋陰潤肺,通便清火,是女性佳飲。 【製法】 1、將幹紅棗洗淨後對切去核,生薑去皮後切成細絲,梨削去外皮、將擦板架在鍋上,把梨擦成梨蓉和梨汁。 2、將去核後的紅棗和薑絲、冰糖放入鍋內和梨蓉梨汁一起。 3、蓋上鍋蓋,用小火煮約30分鐘,然後用漏網撈起梨蓉用另一隻湯匙按壓,擠出更多梨汁。 4、將擠壓後的梨渣紅棗和薑絲扔掉,鍋內只留下梨汁,繼續用最小火熬煮約1小時後至梨漿濃稠後熄火放涼。 5、在放涼後的梨漿裡調入蜂蜜拌勻後 4000 放入密封罐保存即可。 祛濕第一方:徽瓊散 千寒易去一濕難除,俗話說:「濕氣在,百病害,濕氣除,百病無」,中醫認為,濕氣是引發許多疾病的關鍵,甚至還會惡化疾病。 徽瓊散是根據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的參苓白術散加減而成,副作用小。 【組方】 雞內金3g、人參10g、赤小豆15g、薏米15g、白扁豆10g、茯苓10g、橘梗6g、砂仁6g、山藥15g、蓮子10g、甘草6g 【功效】 濕氣,痰多,頭臉油膩,水腫肥胖。 【方解】 人參: 解決氣虛的問題;雞內金:本草綱目說雞之脾胃,運化水穀精微之所,而尤能祛濕,主要解決脾虛,胃弱; 砂仁: 化濕開胃,溫脾止瀉,解決脾虛胃弱; 橘梗: 宣肺,利咽,祛痰。 解決肺弱,胸口悶的問題;山藥,蓮子:滋陰補腎;紅豆,薏米,茯苓,白扁豆:利水滲濕;甘草:調和諸藥。 【製法】 1、將所有藥材洗後就開煮,先大火煮至水燒開,然後轉小火煮。 2、在煮好前20分鐘放入冰糖持續熬煮至冰糖消融即可關火。 失眠第一方:酸棗仁湯 在沒有安眠藥的古代,人們是怎麼治療失眠症的呢? 醫聖張仲景就有一個千古名方——酸棗仁湯,調理失眠收效甚好。 有歌訣道: 酸棗仁湯治失眠,川穹知草茯苓煎,養血除煩清虛熱,安然風如睡夢香甜。 【組方】 酸棗仁(炒)15g,甘草3g,知母、茯苓、川芎各6g。 【功效】 養血安神,清熱除煩。 【方解】 酸棗仁性平,味甘、酸,能補血養肝,益心安神,斂汗; 川芎,性溫,味辛,既能活血又能行氣,能調血疏肝;知母,性寒,味苦,質潤,能清熱降火,滋陰除煩; 茯苓,性平,甘淡無味,能寧心安神;甘草清熱,調和諸藥。 諸藥相配,滋陰養血,清熱降火,調血疏肝,安神除煩,以治療肝血不足,虛熱內擾,肝陽上旋而致虛煩不得眠等症。 【製法】 把藥放入冷水中浸泡1小時,然後放砂鍋中加水淹沒草藥高出2-3cm 大火煮開,中小火煮20-25分鐘。 潤腸養胃第一方:四磨湯 四磨湯是宋朝王府常用禦藥,後此方載入宋代醫學名著《濟生方》和明代《痘疹金鏡錄》之中,美名很快傳遍長江中下游,漸漸就形成了這樣一個傳統習慣: 嬰兒出生一周後,不論是男是女,有病無病,都給服用四磨湯,這樣,孩子成長過程中,一般不會再鬧肚子,腸胃特別好。 這個習慣從民間到現在已沿襲1000多年。 【組方】 木香、枳殼、檳榔、烏藥 【功效】 破滯降逆,補氣扶正,對腸胃疾病很有效。 【方解】 木香行氣止痛、健脾消食;枳殼理氣寬中、行滯消脹;烏藥順氣暢中、散寒止痛; 檳榔導滯、殺蟲、利水,四藥合用可理氣調血、疏通經絡、調和髒腑,從而恢復消化系統正常功能,完全符合 「氣上宜降之,氣逆宜順之」 的中醫理論。 並且由於是純中藥、見效快,對於治療兒童腸胃疾病、中老年人消化功能紊亂有較好療效。 【製法】 四味藥物先磨濃汁再和水煎服。 治痰第一方:二陳湯 中醫治痰名方「二陳湯」,因用藥簡單、功效顯著而廣為流傳,成方始見於宋代官修方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距離今日有千年的歷史。 【組方】 半夏(湯洗七次)5兩、橘紅5兩、白茯苓3兩、甘草(炙)1兩半。 【功效】 燥濕健脾、化痰止咳、理氣和中。 【方解】 半夏燥濕化痰、降逆止嘔和胃;橘紅理氣燥濕、化痰和胃;茯苓滲濕健脾化痰; 生薑降逆止嘔化飲,並助半夏、橘紅化痰和胃,且能制半夏之毒性;而炙甘草補中益氣、潤肺止咳,調和諸藥; 烏梅味酸,收斂肺氣,和甘草酸甘化陰,以防半夏、橘紅、茯苓辛燥滲利之性耗傷氣陰。 【製法】 以上組方藥材,加生薑3克,烏梅1枚,用水煎服。 落枕第一方:葛根湯 中醫治落枕療效顯著,醫聖張仲景在《傷寒論》中曾說「太陽病,項背強幾幾……葛根湯主之。 「太陽病」就是外感風寒,「項背強幾幾」就是落枕的症狀,指出了葛根湯可治療風寒所導致的落枕。 【組方】 葛根30g、麻黃6g、桂枝6g、炙甘草6g、白芍6g、大棗3個(掰開)、生薑3片 【功效】 發汗解毒,升津舒筋。 【方解】 葛根升津液,濡筋脈為君;麻黃、桂枝疏散風寒,發汗解表為臣; 芍藥、甘草生津養液,緩急止痛為佐;生薑、大棗調和脾胃,鼓舞脾胃生發之氣為使。 【製法】 上七味,以水1升,先煮麻黃、葛根,減至800毫升,去上沫,納諸藥,再煮取300毫升,去滓,每次溫服150毫升,覆取微似汗。 驅寒第一方:當歸生薑羊肉湯 雨水多,有關節炎的朋友們可就受罪了,腿腳不靈便、邁不出步怎麼辦? 食療調理的話,最值得推薦的驅寒補氣血經典名方是出醫聖自張仲景《金匱略》的「當歸生薑羊肉湯」,此方沿用了2000多年,驅寒補血,效、味俱佳。 【組方】 當歸20克、生薑45克、羊肉500克 【功效】 驅寒溫中補氣血,關節炎患者、貧血的人都適用。 【方解】 當歸,可以直接補血。 【製法】 1、羊肉洗淨後入鍋急火燒開後,立即撈出,洗清血沫。 2、生薑切薄片,當歸洗淨後用紗布捆好,一齊放入砂鍋中。 3、加水後先用武火煮沸,再用文火煨一個半到兩小時左右,直至羊肉熟爛為止。 4、取出當歸和薑片,適當加一點鹽和其他調料,即可喝湯吃肉。 |
|
轉發 分享 是一種境界 |
你有什麼想法嗎?? 快留言!! |
Facebook 粉絲 留言版 |
911人都推薦這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