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ve分享

 

千萬別在手機裡保存這些資訊!有的話趕緊刪!已經有人被暴露隱私了!很重要!

 

現在,手機已經成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不僅可以用來與人即時溝通,還能通過聯網,獲取很多需要的資訊...

 


現在,手機已經成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不僅可以用來與人即時溝通,還能通過聯網,獲取很多需要的資訊。
 

但手機在提供便利的同時,也暗含很多安全隱患。

小編提醒,再圖方便省事,也不能在手機裡保存這些資訊。

一起來看看!

1、不要保存身份證照片

2017年6月,南京光華路派出所接到市民朱先生報警,稱手機被盜後,又被人從銀行卡裡轉走了5000元。

原來,他的手機並沒有密碼鎖屏,還翻拍了身份證和銀行卡照片,留存在手機相冊內。

sponsored ads
sponsored ads



 

小偷打開他的微信,選擇忘記支付密碼,通過輸入朱先生的身份證號和手機號,對支付密碼進行修改,從而盜取了錢財。
 

手機裡不應當存身份證照片。

現在很多APP都需要進行身份驗證,當密碼輸入不正確時,直接把身份證照片放在手機裡,簡直就是給了不法分子一個萬能密碼,轉走資金等操作變得更簡單。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平時在使用身份證複印件時,也要進行簽注,防止身份證資訊被盜用。
 

2、不要保存銀行卡照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2016年,從事裝潢的章先生,手下的裝修工譚某暗暗記住了他的手機手勢密碼,趁機偷走手機,進而轉出他銀行卡裡所有的錢。

sponsored ads
sponsored ads



 

而譚某得手的關鍵因素之一,就是章先生的手機裡有銀行卡照片,這部手機的號碼還是銀行卡的銀行「預留號碼」。
 

不要為了更好地記住銀行卡卡號,而在手機裡存放銀行卡照片。

同時,聊天記錄和郵箱裡的銀行卡照片也要刪除,防止被搜索到

手機支付軟體及其綁定的銀行卡,不宜放太多現金。
 

3、不要保存戶口本照片

購房、辦護照、辦簽證、結婚登記、辦身份證、辦孩子準生證......在生活中,需要用到戶口本的地方並不少。
 

隨著電子化辦理的發展,不少人的手機裡存有戶口本照片。

sponsored ads
sponsored ads




但實際上,這是一件比較危險的事。
 

戶口本上除了自己的身份證號碼、家庭住址,還有家人的身份證號碼、籍貫、工作單位等具體資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些資訊被不法分子利用,可能會進行違法犯罪活動。
 

4、不要保存私密照片

不要用手機拍攝私密照片,也不要把照片存在手機裡。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種行為不僅僅會暴露個人隱私,還有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進行敲詐勒索。

sponsored ads
sponsored ads



 

5、不要用手機記錄密碼

如今,手機裡都有備忘錄功能以及其他能記錄的辦公軟體。
 

一些人圖方便,偶爾會將新設置的銀行卡密碼、聊天軟體密碼、郵箱密碼等隨手記錄在手機裡。
 

時間久了,容易忘了刪除。

手機一旦丟失,就會存在密碼洩露的風險。
 

此外,也要注意,不要輕易將手機借給他人使用,即便要借,也要保證手機不脫離自己的視線。

sponsored ads
sponsored ads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6、不要保存隱私信息的聊天記錄

半個月前,旅客張女士丟了一個手機。

令她沒想到的是,自己的賬號內的錢也被莫名轉走。
 

原來,嫌疑人趙某撿到手機後,用簡單密碼不停撥弄手機,沒想到居然用4個「8」成功解鎖手機。

隨後,趙某翻閱手機裡的聊天記錄,發現了轉賬密碼。

見財起意的他,分9次「清空」了張女士手機賬戶上的錢財。
 

在使用手機時,很多人可能在不知不覺中就記錄下了許多個人信息。
 

建議,不要在手機裡存儲敏感資訊如家庭住址、聯繫方式、家庭關係等。

為保護隱私,建議定期清理聊天記錄。
 

手機、銀行卡和身份證一起丟了,

1. 致電手機運營商掛失手機號;

2. 致電銀行掛失銀行卡;

3. 綁定網路支付的凍結賬戶;

5. 向常住戶口所在地派出所申報丟失補領身份證;

6. 到手機運營商處補手機卡。
 

涉及個人財產安全的事,一定要高度警惕哦!分享出去,讓更多人注意到吧!

喜歡這篇文章?快分享吧!






現在,手機已經成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不僅可以用來與人即時溝通,還能通過聯網,獲取很多需要的資訊...


轉發 分享 是一種境界

  熱門推薦

你有什麼想法嗎?? 快留言!!

 

 Facebook 粉絲 留言版

   6694人都推薦這個。




 





Love分享
 

 

 

 若有文章侵犯到您的權益 請瑱 侵權通知書 本站將會刪除或修正

| 隱私條款 | 侵權舉報 | 著作權保護 | 聯絡我們 | 廣告合作 | 模具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