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驚!科學家找到了“長生不老藥”,一分錢不花,只需…
|
|||||||||||||||||||||
從古至今,人們都希望能有一種長生不老藥,秦始皇甚至專門派人尋遍天下。歷經數千年,科學家們終於窺得其中的一些奧秘。
NIA和威斯康星大學以恒河猴為對象展開的兩項獨立長期研究也得出類似結論。
NIA的研究發現,每天進食量減少30%的猴子,最長壽命達到43歲(超過該猴群平均壽命20歲),30歲後其外貌和行為都沒有衰老痕跡。 威斯康星大學科學家完成的研究也發現,減少進食量的恒河猴不僅外表更年輕,而且身體更健康。其癌癥和心臟病發病率降低50%以上,糖尿病發病率為0。 在為期20年的觀察研究中,控制進食量的猴子,死亡率僅為13%,而隨意進食的猴子死亡率高出前者近3倍,高達37%。
研究人員分析認為,這些研究表明,靈長類動物的衰老具有可控性。既然衰老可控,那麼與之相關的疾病也就可以延遲發病。 美國塔夫茨大學營養專家蘇珊•羅伯茨及其研究小組對218名21~50歲的參試者研究發現。 食物攝入量減少25%的人,血液中好膽固醇明顯升高,腫瘤壞死因子(TNFs)減少25%,胰島素抵抗降低40%,整體血壓更低。 簡單地說,這項研究表明,只需少吃一點,不僅壽命輕松延長20歲,而且還沒有衰老的痕跡。
有人會說,如果連吃飯都不能盡興,生活還有什麼樂趣呢?其實不然,能夠克制自己的口腹之欲,活得健康,才會有更長久更持續的樂趣。 飯量減1/3,怎麼個減法呢。不是說讓大家不吃,而是七分飽。一般來說這種感覺就是“七分飽”:覺得胃裏還沒有裝滿,但可吃可不吃。當然,依靠感覺判斷的前提是:不要吃太快! 人們摸索自己七分飽的飯量,需要一個不斷感受和調整的過程。
1、飯前喝湯,有助於減少食欲,因為湯到胃裏後,食欲中樞興奮性會下降,飯量就會自動減少三分之一,使飽腹感提前出現。 2、細嚼慢咽,即吃飯一定要慢。胃向大腦傳達飽脹信息需要二三十分鐘時間,因此,吃得慢些意味著大腦意識到吃飽時,你所攝入的食物將比平時少。 3、應該離桌時馬上離開桌。
4、不要怕剩菜剩飯浪費。有的人已經吃七八分飽了,可看到那麼好的飯菜剩下太浪費了,就又拿起筷子想把它打掃乾凈。豈不知,這一打掃肯定就吃得太飽了。
5、多選擇含纖維和水分較多的食物。蔬菜、水果、全谷食物和湯,這些食物可讓人填飽肚子,因為它們占用了更多的胃部空間。避免食用大量低纖維幹食,如椒鹽卷餅或餅幹,這些食物容易吃得過多,而你卻不會感覺到飽。 通過長期的減量,可以讓人的心血管、肝腎、免疫力系統走出誤區,進入良性循環,最終達到長壽、延遲衰老、對抗疾病的目的。
兩餐間隔4至6小時
吃飯不要趁熱吃
▲圖為電影《滾蛋吧腫瘤君》劇照。 當人體攝入的蛋白質或者脂肪過量,會給消化系統帶來負擔,而不能被很好消化的食物會長時間地滯留腸道中,很容易產生一些毒素甚至是致癌的物質,另外吃得太飽會造成抑制細胞癌化因子的活動能力降低,增加患癌概率。
吃進去的食物在體內經消化代謝、氧化產生能量,但機體氧化反應中還會產生有害化合物—自由基,它能導致細胞損傷、動脈血管硬化,從而引發疾病、衰老,甚至死亡。人體攝入的能量越多,產生的自由基就越多,人體老化的程度就越快,相反,少吃可以減少自由基的產生,從而延緩衰老。
日本有關專家還發現,大約有30%~40%的老年癡呆病人,在青壯年時期都有長期飽食的習慣。
如果胃始終處於飽脹狀態,胃黏膜就不易得到修復的機會,胃大量分泌胃液,會破壞胃黏膜,屏障,產生胃部炎癥出現消化不良癥狀,長期以往,還可能發生胃糜爛、胃潰瘍等疾病。 此外,臺灣科學家發現,脂肪堵塞在腸道裏,會造成腸阻塞,大便黑色、帶血。
飲食過量會傷害人的泌尿系統,因為過多的非蛋白氮要從腎臟排出,勢必加重腎臟的負擔。還易使骨骼過分脫鈣,患骨質疏松的概率會大大提高。
現代人常吃的高脂肪高蛋白的食物,消化起來更加困難,多余的“營養物質”堆積在體內,其後果就是肥胖和一系列富貴病。 衛生計生委首席健康教育專家、心血管病專家洪昭光介紹,無數科學研究證實,肥胖會帶來包括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糖尿病、脂肪肝、動脈硬化、膽囊炎等,再加上由此帶來的並發癥,可能達到上百種,非常可怕。
文章來源: http://tw.gigacircle.com/4477076-1
|
|
轉發 分享 是一種境界 |
你有什麼想法嗎?? 快留言!! |
Facebook 粉絲 留言版 |
15817人都推薦這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