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貧窮思維,正在毀掉你的下一代
|
|||||||||||||||||||||
如果此刻孤單 不妨抬頭看看月亮 來源|槽值(ID:caozhi163) 你的貧窮思維正在毀掉下一代 來自李月亮 00:00 18:09 戳上 方 綠標 聽主播靜子朗讀音訊 尾曲: 許巍·每一刻都是嶄新的 01 你肯定對下面這幾句話,特別熟悉: “這個這麼貴,買了能幹嘛?” “咱家也不是富裕人家,有吃有喝就好了,其他的都沒用。 …… 在《說說而已》中,一個網友也有這樣的困惑:“我現在是一個大二的學生,比較注重外表,所以總是想買漂亮的衣服鞋子,還有比較好的護膚品。 但是我爸爸卻認為,學生就該穿得樸素,鞋子不破洞就不能換,我很難過,因為我想在最美的年紀裡展現出最美的自己。 或許有些父母會以為這樣與孩子溝通,孩子會更懂得節儉。
02 父母與子女往往秉持著不同的消費觀念,這很正常。 但同樣不可否認的是,擁有秉持滯後消費觀念的父母,對孩子而言,有時則是悲劇。 鞋子穿到脫膠了才能扔;襪子破了洞換只腳繼續將就;衣服舊了能擋風就行;出門打車決不允許;飯菜合不合口不重要,能吃飽就行。 在他們眼裡,萬般皆下品,唯有省錢好。
節儉本是美德,可凡事要有個度,節儉過度就成了摳門。 孩子小時候從來不給零花錢;買什麼都抱怨貴;孩子表達正常需求,可能還要被罵。 孩子獨立後想替孩子省省省,總覺得自己多省一點,孩子就能輕鬆一點,做個體檢不願意,買個保險還生氣。 苦難從來不是美德,時時覺得自己很窮則是極大的痛苦。 而斤斤計較、愛貪便宜的家庭走不出胸懷博大的孩子。
時時被教導要省錢的孩子,長大後會陷入這樣的惡性循環:一花錢就有負罪感,買東西也只買便宜的,即使富裕了,也很難改變自己的這種貧困思維。 03 孩童時期,碰上捨不得花錢的父母,孩子會受很多委屈。 朋友小時候,家裡很窮,所以她媽媽過得很節儉。 每次買菜,都會讓別人多送;難得買一次水果,都會因為一兩毛錢和別人吵架。 有時候,媽媽帶她和妹妹去澡堂,也會想辦法逃票,要麼是趁著人不注意,媽媽讓妹妹和自己先進去,要麼是和別人說好話,說孩子小,洗不了多長時間。
有一年冬天,她實在身上癢癢,想洗澡,就讓媽媽帶她去。 結果那天,洗澡時遇到了同學,她的媽媽認出之後,一直在和這個同學抱怨:“才洗了一個月,就又要來洗澡。 那時候,她覺得既尷尬又委屈,但卻不敢開口說一句話,深怕一開口,忍不住哭出來。 成年後,她媽媽過來和她一起生活,經濟已經改善,但是她媽媽思維卻轉不過來。
每次給孩子買禮物,她的媽媽都會說浪費; 帶孩子去吃肯德基,她媽媽卻指責自己慣孩子; 壞掉的水果,也捨不得扔,必須得吃掉。 雖然和媽媽多次溝通,但就是沒有用。 尷尬、恥辱、恐懼,朋友仿佛回到了小時候,那一刻,她突然大發脾氣:“媽,我們已經有錢了,現在我們要用錢買臉。 有太多的父母,如朋友的媽媽一般,即使貧困的狀況已經改善,貧困的思維卻無法改變。 但正如網友說得那般:“在同一個地方吃同一種苦,其實是種愚蠢。 04 一心盯著存款有多少的父母,大多會犧牲生活品質來省錢。 之前有人在網上吐槽家事,說自己的父母太過節儉,給自己帶來了很大的苦惱。 “結婚以後,和媳婦一起在南方某城市買了房。 在家裡,媳婦有時開著燈看電視,我爸媽會下意識地把燈關掉; 媳婦開車上班,父母就在後面跟著嘮叨,認為油錢太貴,應該坐公交; 週末出門,打出租也不行; 剩菜捨不得扔,體檢不願做,旅行就更沒可能。 網友說,自己和媳婦努力工作,就是為了提高生活品質,但他的父母搞得他們像還沒脫貧。 溝通多次也沒有用,這些事鬧得媳婦也很不開心。 節儉不僅苦了自己,也讓一起生活的孩子受委屈。 作家連岳曾講過自己小時候的故事:他從小就寄住在外婆家,但是他的外婆是一個很節儉的人。 連嶽說,這給他造成了很大的困擾。 成年後的連嶽才發現,當年自己沒有錯。 節儉不會讓社會進步,消費才會:每個人都不消費,生產力還怎麼進步?工業革命怎麼會發生?如果是那樣,你恐怕還生活在點煤油燈的時代。 節儉作為一種美德被代代傳頌,但人們卻沒想到,節儉的意義是什麼。 物質極度匱乏,人們只能節儉。 但當經濟條件已有所改善,過度節儉就不再值得提倡,該提倡的是適度消費,以及為了自己的欲望去奮鬥的精神。 05 作家愛德格·布萊索在一個故事中說,如果孩子從小就把自己當成一個‘窮人”,她一輩子都會是個“窮人”。 這裡的窮,不僅僅指物質上的匱乏,還包括生活中的壓力感和不確定性。 《鸚鵡螺》雜誌發表過一篇題為《為何貧困是一種疾病》( Why PovertyIs Like a Disease )的文章來分析貧困心理。 作者庫珀40歲,年薪超過70萬美元,擔任過投資銀行的經理,還是杜魯門國家安全項目的成員。 表面上看,他事業有成,家庭幸福,是典型的成功人士。 他在文章中指出,長期處在貧困之中的人,會對生活中的困難反應過度,無法考慮長遠打算,特別容易把注意力集中在短期的事情上。 美國《今日心理學》雜誌也有文章表達了同樣的觀點——窮養孩子難翻身。 窮養出身孩子往往喪失了“輕鬆感”,因為從小不僅缺少金錢,也缺少來自家庭的認可和支持。 處在壓力的環境下,他們無論做什麼都戰戰兢兢,害怕出錯,怕別人看不起自己。
還記得嗎,《人民的名義》中,專案處長趙德漢貪污的錢堆滿了整整一面牆,他卻一分也不敢花。 在哭窮聲中長大的孩子,內心總會有一種匱乏感,也就是心理學中所說的“稀缺心態”,即“越缺什麼,越在意什麼”。 如果從小就被灌輸“缺錢”的觀念,孩子很有可能會形成強烈的“金錢崇拜”,由衷地覺得錢是個好東西,特別渴望賺錢,又特別不捨得花錢,從而嚴重影響自己的認知判斷能力。 貧困最可怕的,不是物質的貧乏,而是陷入貧困的思維模式。 貧窮思維就像遺產,不管孩子願不願意繼承,它都會被刻在孩子的人生裡。 身窮窮一時,心窮窮三代。 06 當然,會花錢不是瞎花錢,擺闊綽,而是根據自己的經濟實力,用物質優化自己的生活。 就好比:十五塊錢和一千五百塊錢一件的衣服,應該買哪一件? 太過節儉的人,最先想到的不是自己喜歡不喜歡,而是十五塊錢和一千五百塊錢,都是穿一年,但是一千五百塊錢的扔了會覺得可惜,十五塊錢的就隨便扔。 當然,我不是苛責父母,現實生活中,有很多父母省錢,是為了孩子。 但缺衣少食的年代已經過去,現在的生活是,適度消費,才更有樂趣。 07 比省錢更重要的,是加強孩子的財商教育 有調查顯示,與日韓、越南等國家相比中國父母給孩子的零花錢最多,但金錢教育也是最為落後的,僅有15.6%的孩子非常清楚自己的錢花在了哪裡,19%的孩子選擇將錢存進銀行。 而在德國,有50%的孩子對於自己的錢有明確的規劃。 究其原因,是中國很多家長自身都不會理財,甚至活了半輩子還是日光族,又怎能將合理的理財觀念傳遞給孩子呢? 世上最懂理財的當屬猶太人。 猶太家族送給孩子的第一份生日禮物便是股票,這是猶太父母獨特的理財教育。 從小讓孩子瞭解金錢、管理金錢,當孩子有初步的概念後便會給孩子制定詳細的理財規劃。 “付出勞動,必須獲得回報”,猶太人建立起“有償回報機制”,讓孩子幫助父母做家務,來換取零花錢。 他們認為這不僅是一種理財教育,更是對孩子人格的培養,即“珍惜你的勞動,重視的你勞動”,認真付出,就會獲得報酬和回報。 不是每個家庭都有能力為孩子購買股票,其實對於孩子的財商教育,是為孩子樹立一種正確的金錢觀念,這些從生活中的言談舉止就可以做到。 與其說:“太貴了,咱家買不起” , 不如告訴孩子,咱們家每個月都有預算,下個月給你買; 或是這個玩具適合年齡大一點的孩子玩兒,等你過生日媽媽送給你作為禮物,即讓商品變成期待; 與其說:“咱家窮,只能靠你好好上學,將來才能賺錢養家” , 不如詢問孩子真正喜歡什麼,想要成為怎樣的人,以及家裡可以為你帶來什麼,即父母是你後盾並非財神; 與其說:“學習好就行,其他你都不用管” , 不如告訴讓孩子參與家務勞動,增加體育鍛煉,即作為家中一份子,要共同為家庭出力。 窮養本身並不是問題,怎麼窮養,才是問題。 真正的窮養,是讓孩子明白想要得到就得付出,即使生活不富足也不要喪失勇氣;而不是跟孩子哭窮,讓他過早感受到生活的沉重和辛酸,為了金錢抹殺自己的情緒和欲望。 應當教會他如何“給予”和付出,讓孩子明白錢不僅僅是滿足物質需求,而是自食其力,自信而勇敢地面對今後的生活。 - END - 轉自網易新聞公眾號“槽值”,情感八卦吐槽,能走心也能講道理的妹子,既能提筆寫文,也能教你把妹撩,關注槽值尋找共鳴,治療你所有不開心。 主播: 靜子 ,一 個相信文字可以讓你變得豐腴,聲音可以給你力量的老媒體人。 |
|
轉發 分享 是一種境界 |
你有什麼想法嗎?? 快留言!! |
Facebook 粉絲 留言版 |
622人都推薦這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