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個字說多了,孩子將越來越叛逆
|
|||||||||||||||||||||
面對能走會跑的孩子,我們最常掛嘴邊的倆字便是「不要」。 孩子吃飯時,我們會說:「不要挑食,好好吃飯」「不要玩了,專心吃飯」; 孩子過馬路時,我們會說:「不要亂跑!」; 孩子玩手機時,我們會說:「不要玩遊戲!」。 而「不要……」是孩子最不喜歡的表達方式,也是最容易激起孩子逆反心理的說話方式,更是最無效的溝通方式。 為什麼你越說「不要」,孩子偏偏「要」呢?這是因為隨著孩子自我意識的增強,他們喜歡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做事。特別是處於叛逆期的孩子,他們不喜歡受大人的約束。
比如:兩三歲處於第一叛逆期的寶寶,他們最喜歡通過說「不」來突出自我意識,而他們卻也最討厭聽到「不要」之類的否定句。 這樣的否定句式,對於渴望與父母分離的孩子來說,會激起他們本能的反抗欲,他們習慣於反抗權威、反抗控制、反抗命令,以此來表明自己是一個獨立的人。 這就是為什麼朋友式的親子關係,在孩子青春期時出現的問題最少。 當然還有一部分孩子需要通過反抗來引起父母的關注,這主要表現在父母陪伴不夠或者家裡剛生二胎的家庭。 為什麼孩子不喜歡聽「不要……」如果我說:「你不要想著去吃雞肉,大盤雞、干鍋雞、辣子雞、白斬雞,這些你都不要去想!」 心理學研究表明:我們每個人的潛意識都不接收否定的詞彙,越是「不要做」的事情,潛意識越會告訴你「要做」。
成人都如此,何況自控能力弱的孩子?而我們的孩子就是在不停地接受我們這樣的指令中,變得越來越叛逆的。 我們應該怎樣改變這種不好的溝通方式呢? 01、多對孩子說肯定句 比起「不要再看電視了,洗手吃飯」孩子更樂意接受「寶寶去洗手吧,我們要吃飯了」。 我這個人比較直接,特別是對家裡人,我認為怎麼想的直接說就好,沒必要讓最親的人去猜測你的心思。比如公公婆婆有什麼做的不好的地方,我會直接說。 但我朋友卻不是這樣,跟她媽媽表達需求,她都很委婉。
有的人會問我,「涵涵媽,為什麼我寶寶經常說反話,明明是很傷心卻要說我才不傷心呢!」 其實,孩子的這些行為習慣都是由家庭環境中繼承來的。如果大人平時喜歡說反話,比如孩子想要去幹什麼,家長不願意,但嘴裡卻說:「你去呀,去呀,倒是去呀!」 慢慢地孩子也就變得愛說反話了,喜歡讓別人猜心思,不敢正確表達自己的真實內心。 所以,我們一方面要注意用肯定的句式,明確地告訴孩子「你可以做什麼」,給孩子指明方向;另一方面,切記不要讓孩子去猜你的心思,不然總有一天孩子會讓你去猜她的心思。 上次我們幾個朋友一起聚餐,有個兩歲多的寶寶想喝可樂。但她媽媽不願意給她喝這種碳酸飲料,想讓娃喝酸奶。
那小孩兒見大人和大孩子都喝可樂,死活不肯喝酸奶。我那個朋友氣急了「啪啪啪」在孩子屁股上掄了幾下,孩子一邊哭去了。 有的朋友看不下去,說:「就給娃喝點嘛,喝一小杯也沒啥的!」 而其中一位媽媽說:「寶貝,你把酸奶喝完,就可以在阿姨杯子裡喝一口可樂噢!」 其實,小孩子只是看到別人都喝可樂,所以好奇,想嘗嘗大家喝的東西到底是啥味道,並不是真的非要喝。而這位朋友恰好滿足了孩子的好奇心。 一旦孩子有了自我意識,她就會渴望被尊重,被重視,而不管多小的選擇,都能給孩子帶來一定的參與感,讓他們有一種被尊重的心理滿足,讓他們覺得大人考慮到了自己的需求,從而內心健康地成長。
當然在提供選擇方面也是需要那麼一點小技巧的,比如,語言要簡單、具體,意思要明確,你至少要讓孩子理解你提出的兩個選擇,否則孩子會很茫然。另外就是,你若是想讓孩子的選擇符合你內心的意願,那不妨把這個選項放在後面。 |
|
轉發 分享 是一種境界 |
你有什麼想法嗎?? 快留言!! |
Facebook 粉絲 留言版 |
924人都推薦這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