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不在你1年能賺多少,而是10年後你靠什麼賺錢!
|
|||||||||||||||||||||
原本想默默逃走,卻晚了一步。媽媽突然指著我說:你看Bryan當年出國留學,現在發展多好,你不是也說要向他效法嗎?
槓桿 V.S 彈性
「槓桿」讓你每投入一分,獲得一分以上的收獲;至於「彈性」則強調,每個選擇都該讓你的路越來越寬廣,而非越來越狹窄。 – 部分人選擇工作,把眼前的薪資福利列為關鍵考量,卻忽略了一件超級重要的事情,就是你為這份收入付出了多少成本?這是一個簡單的投資報酬觀念。(報酬/投入)的比值,就是所謂的槓桿。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當然希望這個槓桿值(也就是投資報酬率)越來越高。另一方面,我們也希望在職場上的選項能夠越來越多,不要為年齡增長而卡在特定的產業與職位,老了之後哪都不能去,隻能硬撐到領退休金為止。
我們來看看報酬(收獲)與投入(成本)吧!
但這份工作的投入,可能體力佔50%、時間40%、技能10%、組織能力0%。 這樣的成本結構透露出幾個問題: 體力與時間佔了最大比重, 這兩者是隨著年齡逐漸下滑的資源 技能佔比太低,而且除非未來一直殺牛, 否則這技能的沿用性不高 組織能力的投入為零, 無經驗累積, 但這卻是未來槓桿率最高的資源 相對的,同樣去澳洲當餐廳服務生,雖賺得可能較少,但投入成本預估是體力30%(體力消耗比肉品工人低)、時間40%(假設與肉品工人同工時)、技能20%(接受點餐、客戶服務、人際互動)、組織能力10%(應付突發狀況,優化工作順序),相較於肉品工人:體力耗費略低,有剩餘精力可以思考更多事情,技能與組織能力比重高,而且與人有關,經驗比較可能沿用到其他工作,有服務生經驗的去當肉品工人容易,但反過來,則需要更多的訓練。服務生在職場上有更多選擇!說到這兒,請不要問我40%、10%這些數字怎麼來的(當然是瞎猜的),我要強調的也不是服務生比肉品工人高級,上述的情境隻是一個比喻 重點是: 我們應該試著用投資報酬率的經濟學角度,來看待每一個職場選擇。 對職場新鮮人而言,有件事情你一定要從長計議的,那就是千萬別短視眼前的利益,而要分析背後各項投資的比重(體力、時間、技術、組織能力):減少用體力、時間這類越用越少的資源來換錢,盡量多用技術、組織能力(例如管理、創新、創業)這類具有槓桿特性的資源來換取成果。這樣在40年左右的職場中,你的選擇才會越來越多,投資報酬才會持續上揚。
|
|
轉發 分享 是一種境界 |
你有什麼想法嗎?? 快留言!! |
Facebook 粉絲 留言版 |
634人都推薦這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