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不是施舍,是尊重與往來
|
|||||||||||||||||||||
多年前在廚房做飯,無意間看到路口垃圾箱處一位老人推車撿廢品,於是忙從冰箱里拿出魚肉讓他回家過年,老人八十多歲,家里還有生病老伴。
這份小心思,也讓我想到另外一件事,雇主因為保姆吃了家里的幾個蘋果,覺得是一種不好的習慣,就直接辭掉了她。期間的孰是孰非,難以判斷。只是覺得「階層」,「等級」,「身份」這些標簽的劃分在此舉行為中得到了極其明顯的體現。 倘若一個在金錢上還過得去的人心思始終糾結,停留於這樣那樣的小支出,也算是自我執著的一種。人與人之間往來,發心很重要。
倘若你的發心是善,最終收獲的也是善;倘若是惡與執念,則難收獲快樂與真心。 幼年,大舅家請保姆。舅媽是菩薩心腸,只有給予和不計較。大舅把她當親人看,幫她解決很多家庭里麻煩的事。後來她去深圳找工作,就住我們家,我外出幾天,把鑰匙也交給她。
我們從不把她當外人看。如今,她已成家,有了好的經濟條件,時常回到小城,去看望舅舅和舅媽。從來沒有任何的芥蒂與身份不適應。 他們最初只是由人介紹認識,最後因為平等與尊重的給予,回饋,完成了一段善緣的交集。一直覺得,生活中,我們應該盡可能的去結交一些善緣,避免惡和傷害。
因為愛需要這些,所謂「將心比心,以愛暖愛,大抵只能如此。」 《入行論》云:「所有世間樂,悉從利他生;一切世間苦,咸由自利成。」所以很多時候,人的快樂,多是從利他出發,而非總打著自己那點小算盤,計較來計較去,苦往往是因為太過執著和吝嗇才產生的,更別說有利他之心。 可能有人會說,也有不懂知恩圖報的人,給予種種好,最後反而討伐說教你的不是。但我們回頭仔細想想,那樣的人又有幾個呢。
即便有,我們亦不會因少數而動搖自己傳遞愛的信念。現實生活中,我們可能無法如很多慈善人士,捐贈或布施大量金錢,財務,亦無法如同佛陀那樣,終其一生都在自利利他,無量限去做到利益眾生。但我們應該可以微薄之力,布施己所能及的小事。 孟子說:「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社會是由無數生命個體構建,產生流通和交往,使微小自身產生更多豐富能源,注入活力。在這樣的過程中,你始終要相信,所有付出都如同山谷回音,只要真心,誠意,你所有的給予都會在一定的時候得到回應。 泰國曾經有個關於愛與感恩的記錄短片:貧苦小男孩因為母親生病,拿了藥店一瓶藥,被店主發現,扣留於大街辱罵,質問。眾人圍觀,唯有隔壁餐廳店主主動解圍,并幫他支付掉藥費。三十年後一天,幫助支付藥費的店主因生病,無法結清昂貴住院費,而那個曾經得到過幫助的小男孩已經長大成人,成為了一名醫生。最後,他主動獨自承擔了所有費用,并寫下一句話給對方:「所有費用支付於30年前。」 誰能說這份因緣延續沒有善與愛撒下的福田呢?偶爾我會去想,我們每個人若能為自己的善行付出一點關愛與溝通,那麼我們所生活的能量場就會因為那些微小的付出而播下愛的種子,以此為傳遞,散發出生長,滋潤的能量。為此,我們才能發現生活中更多的美好。所謂舍得的意義:只有舍才能得;你如何善待別人,別人終將會如何交往於你。 愛不是施舍,也不一定非是金錢上的給予,它有可能是一個微笑,也可能是一杯清水,還可能是一個擁抱。這些可以孕育善意的種子與胚胎,能及時植入或者傳遞於有血緣或者沒有血緣人的生命中,有可能會成為一股暖流或影響,亦有可能會讓一個原本對生命產生絕望,悲觀甚至憎恨的人,重新燃起看待世界的方式。那時候,你可能會為曾經不經意間善的舉動感到欣慰。 生命因平等與尊重滋生歡喜,由此傳遞愛,信任與理解。在這個缺乏規則和信仰的環境中,我們若能相信「施者比受者有福」,相信因果,相信純良也是一種福德,不去計較,索求,希冀回報。那麼你就能做到清凈,自在與喜樂。因為你相信所有一切,正面積極傳送的能量,最終都能寬廣,強壯自己的生命,亦能溫潤,滋養他人的人生。 就個體而言,我們每個人來到這個世間都是因愛而生,從而流動,求知成長,看到不同的風景。在這樣的過程中,你所遇見的每個人都可以是一盆花,一畝田地,路過,若可以或愿意,隨手澆灌一瓢水,最終你收獲的一定是喜樂與安定,清靜與放下,真摯與不再冷漠。 |
|
轉發 分享 是一種境界 |
你有什麼想法嗎?? 快留言!! |
Facebook 粉絲 留言版 |
1049人都推薦這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