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這對母子被趕下車後
|
||||||||||||||||||
圖片非當事人
作者:卓曉青(國家交響樂團小提琴手) 四日下午在台中豐原往亞洲大學的公車上,一位母親十分辛苦,小孩一直哭不停,母親極力安撫,但旁邊居然有人說「小姐可以請妳下車嗎?」這位媽媽真的就無奈下車了。 看完這新聞我想到我遇過的三個場景: 場景一:去年某日我在一個餐廳看到一個媽媽獨自帶著一歲多的孩子想吃飯,飯菜都上了,但孩子哭鬧不休,媽媽無法用餐,邊安撫孩子,旁邊客人又一直白眼,她情急之下猛打孩子。所以我走上前問她我是否可以幫忙,還有孩子是否可吃零食,經過她允許後,我到隔壁7-11買了旺仔小饅頭,孩子一看到馬上安靜下來,開心吃小饅頭後馬上睡著(原來是累了),媽媽終於可以吃飯,客人也重獲安靜。 場景二:前兩個禮拜在小吃店,一位年輕媽媽帶著幼稚園大班的孩子用餐,孩子的表現應是特教班,會胡言亂語,發出奇怪聲音,媽媽氣得又打又罵,還用不堪的言語罵他。我走過去,坐在旁邊,打開我的平板開始放巧虎,巧虎的音樂吸引住孩子,停止吵鬧,我趁機開始和媽媽聊天,一直稱讚小孩很可愛,媽媽好辛苦又要帶她又要吃飯,然後媽媽開始態度軟化,對孩子的態度溫和多了,言談之間才發現這位母親因為帶孩子太辛勞而罹患躁鬱症,已經兩週未入眠。
但小孩又只有她在顧,所以常常情緒暴走。 場景三: 這個禮拜某個晚上。隔壁巷子一直傳來淒厲的幼兒哭聲和大人叫罵聲,我忍不住下樓看看,兩個大人圍著小孩罵,孩子哭到抱著肚子一直乾嘔,彎著身子站不起來,路人來來往往冷眼旁觀。我走過去蹲在孩子旁:Hello~你怎麼了?哭好傷心喔!哪裡痛痛嗎?旁邊的一男一女說:「他不聽話在裝哭! (滿臉眼淚叫裝哭我嘛拜託你們)。我拍拍孩子說:阿姨覺得你好可愛,爸爸媽媽很辛苦,你不哭喔…身體有哪裡痛痛要講喔…」孩子忽然看到陌生阿姨就愣住,忘記剛才為何要哭,爸媽不再罵他,就被爸媽牽回家了。
我會不加思索干預,不是因為我多有愛心,而是我知道,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會經歷無數的失控;而這些失控背後的原因,都不是旁人一句「這爸媽沒管好小孩」能輕易帶過的。我會不加思索干預,是因為過去當女兒年幼的狂風暴雨期,她的失控可以在三秒內在任何時間地點發生,你根本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只能不停想辦法安撫,但我只能無助的抱著她在雨中或烈日下疲憊的走著,我好想進入一家溫暖的咖啡廳,可以坐下來好好安撫她;我好想走進涼爽的飯店大廳,抹去孩子頭上的汗水;我更希望趕快跳上交通工具,回到家裡讓孩子安歇。
我曾經被無數的陌生人幫助,我感謝他們不是用譴責的態度對待我與孩子,並且一起幫我想辦法安撫女兒。
所以我決定,我不再當一個旁觀者,我不再當一個批判者,我不再用我的手指著別人罵他們自私自利,但我卻沒有任何的行動,去改變與幫助一個已盡力的母親與孩子所遭遇的失控場面,因為我領悟到,不作為的批判,是更大的自私。沒有一個母親是完美的超人,也沒有一個幼兒能夠忍受生理與心理的不適而維持乖巧。就像下面這則新聞,我們很輕易的站在兩方,去譴責母親不會帶小孩,或譴責男子沒有愛心,但其他乘客呢?我們自己呢?如果有其他乘客,也試圖幫助這位母親安撫孩子,不管是用隨身小物品幫忙轉移注意力,或是手機放一段影片,孩子或許會安靜下來,母親會鬆一口氣,其他乘客又能安靜的坐車,這則新聞是否會徹底的被改變結局? 社會改變要從心開始,根本不是一個高調抽象的口號,當你願意改變冷眼旁觀只顧著批判,要不要換個想法:那就是我能幫忙什麼來改變這個狀況?當每一個人開始改變心態,故事會開始有不同的結局,撻伐之氣會被降溫,關心能帶來正向能量,社會氛圍的改變就從這裡開始。你不需去教訓任何人,你親身實踐,身旁的人會因著你的行動,開始反省,開始思考,了解原來事情是可以有不同的解決方法。 你譴責犯罪,你譴責暴力,你譴責政府,那你自己就不能不作為。
所以,改變社會暴戾之氣與負面思考,是從你的心改變開始。 (此篇轉至蘋果日報) |
|
轉發 分享 是一種境界 |
你有什麼想法嗎?? 快留言!! |
Facebook 粉絲 留言版 |
5159人都推薦這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