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只能去一家京都咖啡店,絕對要來這!在店裡就算光坐著也不會感到無聊!
|
|||||||||||||||||||||
作者:堀部篤史 ◆生活駭客也無法竊取的事物 不知從何時開始,「生活駭客」(Life Hack)一詞被廣泛運用在生活中。這原本是資訊科技的專門術語,後來衍生為工作或生活等各方面的效率化之意。我曾經看過一篇網路的專訪報導,內容介紹某個人閱讀雜誌的方法。受訪者說雜誌內頁資訊繁雜,對他來說只有極少部分的內容是有用的,因此每次一買雜誌,他就會把自己不看的部分撕掉,只保留剩下的,然後按照內容分門別類,等有空時再統一閱讀。 自從手機和電腦普及以來,人們必須生活在一輩子也處理不完的資訊取捨之中。
因為沒有時間,所以必須盡量省略缺乏效益的事。這就是「生活駭客」所欲達成的目標。 讀完那一篇雜誌報導後,我聯想到剝蕎頭皮的故事。這是個有寓意的故事,說的是把蕎頭給猴子之後,猴子以為裡面會有果肉,所以一層又一層地把皮剝掉。當然,剝到最後什麼也不剩。
蕎頭的精華在皮,但猴子以為裡面會有「果肉」,這不過是先入為主的成見。雜誌也一樣,如果把不需要的內容撕掉,那就不再是雜誌了。正因為內容五花八門,才使得雜誌格外有意思。 若一味地講求合理性,凡是缺乏效率的東西都會逐漸被淘汰吧。就連學校的授課也是,現在越來越多標榜實用導向的學校,認為學生不必學習對考試或就業沒有幫助的科目。
在這些即將被淘汰的科目中,首當其衝的就屬藝術或文學了。對於講求知識必須有即用性的人而言,小說根本是「毫無用處的東西」。萬一需要在考試或面試場合說明小說梗概的話,直接翻閱更簡單易懂的漫畫版本即可。連杜斯妥也夫斯基的長篇小說《卡拉馬佐夫兄弟》,都只要一小時就能讀完。在這樣的風氣下,雜誌和文學作品的銷售量會逐年下降恐怕也是必然之事。
由於「惠文社一乘寺店」幾乎不賣專業書或商管書,因此一旦被想要「果肉」的客人剝皮,勢必會被剝得分毫不剩。每次一想到這個,心情就越發鬱悶。 這種時候,為了轉換心情,我都會前往位於三條河原町的咖啡館「六曜社」,沿著陡峭的樓梯拾級而下。創業於一九五○年的「六曜社」,依照如今的人氣,已堪稱是能代表京都的咖啡館之一。坐落在河原町三條的十字路口附近,儘管「六曜社」地段良好,卻數十年如一日,從不隨波逐流地改變經營型態,或許這番堅持正是吸引眾多客人光顧的原因吧。
當周圍的娛樂場所陸續朝低齡化發展,唯有這家店始終屬於成人。雖然京都是不少老牌咖啡館勉強營生的城市,但像這種從創業以來存在感始終不變的老店,如今已屈指可數。 ◆奢侈品的作用 「六曜社」分成地上和地下兩層樓。「一樓店」有沙發,適合與人聊天。「地下店」大多是獨自一人坐在吧台,悠閒地享用老闆奧野修沖煮的咖啡。兩層樓都只簡單提供咖啡、非酒精飲料、早餐套餐和甜甜圈等咖啡館的基本選項。地下店的吧台數十年如一日,總是可以看到老闆修先生默默工作的身影。沒有多餘的攀談閒聊,動作的嫻熟俐落讓人感覺到多年來專心一致做同一件事的美。整齊潔淨的店內雖然沒有任何裝飾,但不可思議的是,在店裡就算光坐著也不會感到無聊。如此獨特的氛圍,恐非一朝一夕能夠醞釀出來的。雖然這家店和修先生都不多話,但我單方面從其姿態中感受到的矜持,總是令我帶著清爽的心情步出這家店。 我和老闆奧野修開始有交流,是數年前的事。那個時候,我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到下鴨的「yūgue」喝兩杯。修先生每個星期四都在差不多的時間出現,然後匆匆乾杯後就瀟灑地走人。我本以為他對「yūgue」格外情有獨鍾,不過一問之下才知道,修先生每天晚上離開「六曜社」後,都會根據「今天星期幾」走訪特定的店家。 在自己的店裡當了一整天的老闆以後,一定要到別人的店裡喝一杯再回家。待在店裡的時間似乎占據了他人生中很大一部分。咖啡館和酒館都是專營「沒有也活得下去」的奢侈品。這麼多年以來,他始終站在主客雙方的立場,過著與這些店休戚與共的生活。 ◆曾為「背景」的咖啡館 修先生也是一名樂手。一九六○年代末期,他才十幾歲,由於受到岡林信康和高田渡的影響,決定到東京體驗當年風行一時的民謠現場演出。於是大約有一年的時間,他都在東京靠著當行動廣告的三明治人過生活。 「十幾歲的年輕人站在新宿街頭背著看板,很容易遇到各式各樣的人前來攀談。有那種加入木下馬戲團卻不會任何技藝、結果下次再遇到就變成人妖的人;也有那種明明不是學生,卻為了求學跑來東京,然後晚上工作賺錢,白天一直待在咖啡館裡讀書的人。大家都很清楚自己想做什麼事,但都還在認真地摸索該怎麼做。咖啡館對我來說,就是和那些人交流的場所。那個時候我的重心完全擺在跟人碰面、聊天,也從沒在意店裡的咖啡究竟好不好喝。當時的經歷或許就是我對咖啡館最初的體驗吧。」 永島慎二在青春漫畫傑作《瘋癲》(フーテン/筑摩書房)中描繪的新宿街頭,據說就和修先生當年體驗過的場景一模一樣。當年被說是「瘋瘋癲癲」、無所事事的年輕人,成天泡在咖啡館裡高談闊論、談情說愛。爵士咖啡館、深夜咖啡館、爵士酒吧。作品中描繪了許多人群聚集的店,而店裡總是會有一個沉默寡言的老闆,也許正在煮咖啡,也許正在搖調酒杯。在當年的新宿,主角是那些聚集在店裡的客人,咖啡館或酒館不過是背景而已。 「最近越來越多人專程為了咖啡館跑來不是,順便走進店裡。現在很流行那種叫『美食部落格』還是『美食指南』的東西對吧?雖然如此,但不管是這些、還是在部落格或推特上發文的人,大部分都是抱著填滿美食地圖的心態來到一家店,而且僅僅去過一次就自以為是地發表感想。其實每個人內心怎麼想都沒關係,但如果把感想公諸世間,然後有人盲目地相信以後,開始對店家指指點點的話,這樣就不太好了。」 ◆從「日常」到「非日常」的場所 「比方說,假如有客人第一次到我店裡,就要求:『請給我最新鮮的咖啡豆。』其實那個人只要稍微考慮一下店家的立場就知道,他的這種要求會嚴重打亂店家的節奏。對於長期光顧本店的客人,即使他買咖啡豆時沒有任何要求,我也不會賣不新鮮的豆子給他。不過我當然不可能主動告知客人這種事。希望大家不要光點『美食部落格』推薦的菜單,不要打從一開始就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決定一家店,而是在多次走訪的過程中,慢慢與店家建立起信賴關係。我覺得在客人與店家的互動中,這樣的世界觀才是最理想的。」 咖啡館和酒館正逐漸成為人們光臨的目的地,而不再是城市的背景。這或許也代表著城裡的人正逐漸失去「光顧」各自鍾情的咖啡館或居酒屋的文化吧。 「前些日子,我去了一家咖啡館,那家店標榜咖啡豆使用知名烘焙家的成品,悉心為客人沖煮咖啡。我一進店裡點好咖啡,對方就說:『因為是手沖咖啡,所以需要一點時間。』好不容易端出咖啡以後,又說:『請品嚐原味的黑咖啡。』我有點受不了這種感覺。對我來說,咖啡就是買完書後想要休息一下,可以用來轉換心情的東西,不會打擾到平常的生活。簡而言之,我才不想在咖啡館聊什麼咖啡話題,也不想在居酒屋談論日本酒。只要味道有達到一定的水準就夠了,一邊喝還要一邊討論也太奇怪了吧。比起什麼一滴入魂,我更在意那是不是天天去也不會膩、一不留神還有可能一天喝兩次的東西。每天下班回家路上都繞去特定的居酒屋,也是基於同樣的理由。」 儘管如此,站在提供商品的店家立場,一定要創造附加價值才有可能生存下去。或許現在就是這樣的時代。雖然「六曜社」已是名店,但也曾一度陷入經營困難。在那段期間,修先生親自走訪無數咖啡館,以自學的方式展開自家烘焙,而當年的成果也成為現在最大的支柱。然而,「六曜社」的吧台處並未大肆宣傳自家烘焙的咖啡豆,也不強迫推銷自己的附加價值。我試著進一步詢問修先生,對他來說,究竟什麼樣的咖啡,才是「不打擾生活」的理想咖啡。 內容由 時報出版《改變街區的獨立小店》提供 |
|
轉發 分享 是一種境界 |
你有什麼想法嗎?? 快留言!! |
Facebook 粉絲 留言版 |
783人都推薦這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