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解凍後再凍沒關係 揮別五個食品安全誤區
|
|||||||||||||||||||||
您關於食品儲存和處理的常識都正確嗎?用專家的意見檢驗一下吧。 逢年過節,大部分家庭的冰箱都會塞得滿滿的。為了讓做客的親友能健康舒心地度過假期,製備食物要格外注意。以北美來說,正值暖冬,仍有必要將食物冷藏。不過,澳洲食品微生物學家、食品安全專家凱西‧莫伊爾(Cathy Moir)日前也在「The Conversation」網站刊文,建議讀者打破五個關於食品保鮮的誤區。
誤區1:如果肉類已經解凍就不能再凍上了。 如果肉類是在5℃以下的溫度中解凍的,從食品安全角度說,再凍起來沒有問題。只是在解凍再冰凍的過程中一部分細胞會破損,致使肉類失去一些彈性。 化凍了又不想吃,還有一個辦法,就是把已解凍的食材烹製好,再分成小份,等它不冒熱氣之後凍起來。(封閉容器中的蒸汽會冷凝,形成的水與食品中的營養物質結合在一起,是微生物滋生的理想環境,所以熱東西還是要先靜置30分鐘再冷藏或冷凍。
) 解凍肉類的要訣是提前計劃,在冰箱冷藏室完成,特別是大塊的凍肉如火雞或成捲的精肉。如果放在室溫下解凍,肉的外錶快速會滋生細菌,而中心可能還凍得很結實! 原來肉類解凍後再凍上沒什麼關係。 誤區2:烹製肉類前須先洗淨。 烹調前清洗肉類不是個好主意。洗肉時濺出來的水帶有細菌,很容易弄髒已準備上桌的食物、案板和食物容器。
但食用水果和蔬菜前還是應該清洗,特別是靠近地面或在地下生長的蔬果,會帶有更多泥土和微生物。 準備生食的蔬果特別需要洗。如果某些蔬果傳統上是熟食或以其它方式處理(以殺滅致病微生物),那麼需要多多了解生食的安全性。生食的蔬果以及沙拉、涼菜等也應遠離生肉等需要熟製的食材。 誤區3:熱東西完全冷卻後才可冷藏。
為了充分冷卻,將易腐食品放在冰箱外過久甚至過夜是不妥的。微生物在5℃至60℃的環境下會迅速生長。抑制細菌生長的最簡單、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控制溫度。吃剩的食物只要不冒熱氣了,就可以放進冰箱,這大約只需要30分鐘。 如果把熱的食物切成小塊,置於淺容器中再置入冰箱,冷卻會更快。
反之,如果將很熱的燉肉或湯置於大而深的容器中,在冰箱裡也會需要24小時才能冷卻到低於5℃的安全保鮮溫度。 誤區4:食物聞起來沒異味,就肯定能吃。 聞起來沒有問題,不意味著吃起來也沒問題。 這可真不一定。當食物變味或變黏時,通常是腐敗菌、酵母菌和黴菌在作怪,雖然不一定要讓你生病,但最好還是不要食用這樣的變質食品。 即便食物的品相和氣味都沒有什麼變化,其中也可能會有致病細菌。儲存食物的最好方式還是放入冰箱,可有效抑制病原體生長。 誤區5:油可以隔絕空氣,浸在油裡的食物不用冷藏。 食物完全泡在油裡並不保證能隔絕和殺死病菌,許多這類食品中帶有厭氧微生物(如肉毒桿菌),缺氧反而成為其滋生的理想條件。 罐頭裝的醃製蔬菜及魚、肉類、香腸、海產品等都有可能滋生臘腸毒菌,多數情況是製罐時殺菌不完全或烹飪不充分。家庭醃製這類食品,要將毒菌孢子破壞,須煮沸至少3分鐘且食物要攪拌,或將PH值控制在4.6以下。這類罐頭在開蓋後也要低溫保存。蓋子脹起或有異味的罐頭製品就不要勉強食用了。 |
|
轉發 分享 是一種境界 |
你有什麼想法嗎?? 快留言!! |
Facebook 粉絲 留言版 |
1662人都推薦這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