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艾葉神奇功效: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來,寒濕重,睡眠差,艾葉泡腳,除濕、通經絡,睡得香!! 觀看數:4321 人
葉不僅有很好的藥用價值而且還具有避邪氣作用,在我國每年端午節家家戶戶門前都有「插青」的民俗。所謂「插青」就是在門前掛上艾葉或石菖蒲。
隨著沐足妙用的發現,人們逐漸開始藉助中藥的性能加強沐足之功,比如,用艾葉沐足治虛火、寒火引起的頭面部及咽部不適。因現代人普遍寒濕重,艾葉祛寒、除濕、通經絡,艾葉泡腳已成為百姓樂於使用的養生方法。
艾草泡腳的幾種方法:
方法一:艾草加上花椒能夠除腳汗、腳臭、腳氣、濕疹。
sponsored ads |
sponsored ads |
從此,端午節插艾葉可避免災禍就一起流傳到今天。
陳艾不僅具有溫經散寒,調經止血作用,而且用做艾灸還有通絡止疼,溫補強壯功用。重慶市知名詩人韋吉華先生賦詩讚曰:「力效能療百病傷,溫馨豈止在端陽。
sponsored ads |
sponsored ads |
陳艾,又叫艾、艾篙、醫草、灸草、蘄艾、黃草、家艾、甜艾、草蓬、艾蓬等等。
艾葉為菊科植物艾Artemisia argyi Levl. et Vant. 的乾燥葉。中國大部分地區均產。以湖北蘄州(李時珍的家鄉)產者為佳,稱「蘄艾」,因其得土氣之宜,葉厚而絨多,用作灸治的材料,功力最大。
sponsored ads |
sponsored ads |
《本草綱目》記載:「凡用艾葉需用陳久者,治令細軟,謂之熟艾。若生艾灸火則易傷人肌脈。」
陳艾入葯歷史悠久,早在兩千多年前的《孟子•離婁篇》中就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記載。三年之艾就是陳艾,陳艾的優點是含揮髮油少,燃燒緩慢,火力溫和,燃著后煙少,艾灰不易脫落;而新艾則沒有這些優點,新艾氣味辛烈、含揮髮油多,燃燒快,火力強,燃著后煙大,艾灰易脫落,容易傷及皮膚和血脈等等。故臨床上應該用陳艾而不用新艾。
sponsored ads |
sponsored ads |
【植物形態】多年生草本,高45~120厘 米。莖直立,圓形,質硬,基部木質化,被灰白色軟毛,從中部以上分枝。單葉,互生;莖下部的葉在開花時即枯萎;中部葉具短柄,葉片卵狀橢圓形,羽狀深裂, 裂片橢圓狀披針形,邊緣具粗鋸齒,上面暗綠色,稀被白色軟毛,並密布腺點,下面灰綠色,密被灰白色絨毛;近莖頂端的葉無柄,葉片有時全緣完全不分裂,披針 形或線狀披針形。花序總狀,頂生,由多數頭狀花序集合而成;總苞苞片4~5層,外層較小,卵狀披針形,中層及內層較大,廣橢圓形,邊緣膜質,密被綿毛;花托扁平,半球形,上生雌花及兩性花10餘朵;雌花不甚發育,長約1厘米,無明顯的花冠;兩性花與雌花等長,花冠筒狀,紅色,頂端5裂;雄蕊5枚,聚葯,花絲短,著生於花冠基部;花柱細長,頂端2分叉,子房下位,1室。瘦果長圓形。
sponsored ads |
sponsored ads |
陳艾的功用主治性味歸經
【性味歸經】苦、辛、溫,入脾、肝、腎經。
【功用】理氣血,逐寒濕;溫經,止血,安胎。
【主治】治心腹冷痛,泄瀉轉筋,久痢,吐衄,下血,月經不調,崩漏,帶下,胎動不安,癰瘍,疥癬。適用於虛寒性出血及腹痛,對於婦女虛寒月經不調、腹痛、崩漏有明顯療效,是一種婦科良藥。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10克;或入丸、散;或搗汁。外用:適量,搗絨作炷或製成艾條熏灸;工搗敷;或煎水熏洗;或炒熱溫熨。
【用藥禁忌】陰虛火旺,血燥生熱,及宿有失血病者禁用;陰虛血熱者慎用。
【單方驗方】
1、治尋常疣、扁平疣:采新鮮艾葉,揉至出汁,在疣表面磨擦至皮膚微熱或微紅,但不要擦破皮膚,每日2次。
2、膠艾四物湯:(《金匱要略》)川芎6克,阿膠6克,甘草6克,艾葉9克,當歸9克,芍藥12克,乾地黃18克。 主要用於治療婦人沖任虛損,崩漏下血,月經量多,淋漓不止;產後或流產損傷沖任,下血不絕;或妊娠胞阻,胎漏下血,腹中疼痛。
3、治療習慣性流產和不孕不育:將點燃的艾條放到腹部靠近肚臍處,讓煙氣順著肚臍附近的穴位漸漸進入到體內經絡,理暢經絡和氣血,同時這對子宮和卵巢也有非常好的調理作用,長期堅持還可以治療習慣性流產和不孕不育。
4、治陰囊濕疹:將鮮艾葉20克放在鍋內,加水500毫升,煮沸,用脫脂棉或小塊毛巾浸入熱藥液,敷於陰囊,或洗陰囊,或趁熱熏洗陰囊,再以熱毛巾敷於陰囊上。
5、治寒型痛經:取當歸30克,艾葉15克,紅糖60克,水煎熬取3碗,分3次溫服。
6、治風濕氣兩腿作痛:取艾葉60克,蔥頭1根搗爛。上用布共為1包,蘸熱白酒擦患處,以痛止為度。
7、艾葉預防瘟疫已有幾千年的歷史,中草藥可以就地取材,且現代醫學的藥理研究表明艾葉是一種廣譜抗菌抗病毒的藥物,它對好多病毒和細菌都有抑制和殺傷作用,對呼吸系統疾病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8、艾葉浴艾葉有理氣血,逐寒濕,止血,安眠,溫經的功效。取新鮮艾葉30~50g,在澡盆中用沸水沖泡5~10分鐘,取出艾葉加水調至適宜水溫即可沐浴。
via:神黃中醫智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