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父母對待生活的態度,將影響孩子對待生活的方式 觀看數:385 人
如果我們接納孩子,將他們視作生活傳遞給我們的訊息,就會帶著虛心和感激向他們學習。
問問自己:當生活不合己意的時候,我會怎樣應對?
我會立即自我批評:「一定是我的錯?」還是會站在對立面宣稱:「我理應得到更好的,這種事怎麼會發生在我身上?」我又是否會對自己說:「我很不幸,生活是如此不公!」這些反應說明,我們的世界觀建立在外在世界的基礎上;也就是說,令人費解的事物釋放出的不可控力量左右著我們的人生。
我們之所以會認為自己「幸運」或「不幸」,是因為我們沒有接受過訓練,不能把生活看作是尋求真我旅程中的一個精神夥伴。
然而,如果我們能在生活的催迫下向自己內心探求有關情感的教益,那我們遭遇的一切都會顯出意義。如果用這樣的心態去看待和應對一切,我們就會發現世上不存在「好運」或「不幸」,生活中的一切境遇都是在為精神的進化提供條件。
sponsored ads |
sponsored ads |
明白了這一點,我們就不會再抗拒那些自己原以為不好的事情,也不會再格外祈求那些自認為有利的事情。如果我們將經歷的一切都看作是一種潛在的嚮導,那麼就該接納生活中遭遇的一切。
我們是相信生活本質上是美好的,還是相信生活處處與我們為敵?
這取決於我們成長的歷程。不過,很少有人會在成長過程中意識到,生活的本質是有智慧的。
生活是一位智慧的導師,它樂於向我們展示更高層次的自我,還能對我們的生活方式和教養之道產生革命性的影響。
sponsored ads |
sponsored ads |
我們也得知道,生活的美好是固然的,它能反映我們內心的美好。憑藉這樣的態度,我們將認識到自己同生活中的種種事物是相互聯繫的。因此,我們同自已所處的生活共同創造了屬於我們的現實。
sponsored ads |
sponsored ads |
事實上,我們如何對待自己的生活,孩子就會學著如何對待他們的生活。當孩子總是看見我們對現實消極反應或焦慮不安,他們也會產生類似的反應,被焦慮纏繞。
當他們看見我們對事物妄加判斷、亂貼標籤,他們也會亦步亦趨。反之,如果孩子看見我們順其自然、心態平和,他們在生活中也會從容自若,建立起對生活的信任,並在此基礎上優雅平易地應對世事。
sponsored ads |
sponsored ads |
生活是要去體驗的,而不是用來戰鬥和逃避的,更不容許我們三心二意。儘管我們有意改變未來,但若想覺醒地生活,就得隨著生活的展開去體驗當下,而不是總想著改變它。把握好生活中的所有經驗,當下一次經歷到來的時候,我們就有能力提升它的質量。
當我們真切地感受到了生命中的每一次經歷,接下來試著不要沉溺於經驗,而是釋放自己,投入下一次體驗;如此我們便將心靈的力量釋放了出來,而不是將其浪費在消極的抵抗之中。
sponsored ads |
sponsored ads |
當我們的孩子也學會去不著痕跡地體驗自己的經歷,他們就能順其自然地生活。他們享受著生活中最簡單的快樂,完全地活在當下,接受生活的饋贈。
於是,為了讓我的女兒學會享受當下的體驗,而不是對生活產生反感,我就得對她誠實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如果我惱怒,我就說:「我現在要發怒了。」事實上,這就是我此刻的情緒狀態,我是可以允許自己有情緒的,只要不遷怒他人即可。因此,我坦承自己的情緒,不與之抗拒,不被情緒牽著走。
相反,我坦然接受自己所有的感覺和情緒。一旦這樣做了,我發覺自己進入了一種全盤接納與包容的狀態。同樣,塞車的時候,我就說:「我們遇到塞車了。」我避免把它們歸類為「好事」或「壞事」,也避免把當前的經歷與過去的經驗糾纏在一起,更不會把當下帶入未來。關鍵在於,不要讓現實在我們的意願面前遭到扭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