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用一生的4件事,值得一生學習!
|
|||||||||||||||||||||
作者:尹惟楚(簡書原創作者,見習段子手) 1、將壽命最大「延長化」 很多人都有這樣一種感覺,隨著年齡的增大,時間流逝的速度越快。 小朋友感覺時間非常緩慢,而老年人卻覺得時間倏然而逝。小時候我們回憶一年前的事情便感覺發生了很久很久,而老年人一說起從前便是以十年為單位,並且恍若昨日。 西方一些心理學家有這樣一種解釋,非常有趣。 對一個5歲孩子來說,一年是他們一生的五分之一;而從五歲到六歲,一年是他人生的六分之一……而對一個50歲的人來說,一年只是他們一生的2%。
1877年珍妮特提出,這種「比例原理」 表明我們正在不斷地將時間間隔與我們已經度過的全部時間數量相比較。 很明顯,一年的時間不變,但是時間總量的積累卻發生了變化,相當於分子不變,分母卻隨著年歲的增長越來越大,所以記憶值的相對增量便越來越小,從而感覺時間越來越快。這種因為生理必然而產生的原因是我們無法改變的。 但是,還有一種同樣頗為有趣的解釋。即我們習慣用節點來衡量時間,這些節點便是指一些相對重大的事件。
譬如在一年中,一個人如果經歷了很多離奇古怪的事情,那麼相比於他坐在辦公室里平淡無奇的工作,更能讓他感覺到時間的長度。因為每一個離奇的事件都成了他記憶中的節點,而在辦公室、甚至流水線上日復一日的工作,便幾乎失去了產生節點的可能。 很明顯,嘗試新的生活方式,更能延長我們的「壽命」。其實這和上面的時 間增量一個道理,當我們嘗試新的生活方式,那麼這對於我們人生總的記憶來說,便是一種新的積累。這就讓我們從主觀上產生一種時間悠長的感覺。
而坐在辦公室 里重複工作,因為工作的方法與手段,早已存在於我們的記憶里,所以每次工作便只需檢索我們的記憶庫,也就是說於我們的記憶總量而言,很少甚至完全沒有增 加。 所以,學習或者工作的時候,我們要學會儘量規避傳統方法,嘗試運用創新的思維。而在工作之餘,我們則需要更多的參與一些活動。這樣,不但能豐富我們的生活,更加能讓我們的壽命得以「延長」。 2、深度比廣度重要 在我們周圍,通常會有這樣一類人,他們博覽群書,涉獵群廣。
從宇宙黑洞到市場經濟,從哥德巴赫猜想到十字軍東征,從黑格爾到鄭淵潔……什麼話題都能侃侃而談。可是,他們卻在自己的工作崗位或者行業里默默無聞,甚至稍顯拙劣。 我們都知道,任何行業的精英,無不是因為其在自身的專業領域內擁有精深的造詣。因此,從現實角度出發,深度於我們更有價值。 當然,並不是說廣度就不重要。
當今社會是一個思維開放的多元化社會,孤獨與庸俗不再絕對對立,一個人會因為深度而顯得深邃超群,也會因為廣度而變得博識有趣。更現實一點便是,深度讓我們的人生更加卓越,而廣度卻讓我們的生活更加豐富。 不僅是工作,將之影射到我們生活里同樣如此。 社會學上有這樣一個共識,即判斷一個人的能力、財富、社會地位,比之正面入手調查,更精準的方法便是直接調查他身邊的五個好友。 簡單點說是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而如果究其根本,便是一個人的交際層次,永遠決定於自身的層次。 於友情而言,一個知心好友在危難之時能夠給予的幫助,絕對勝過無數泛泛之交;同樣,在愛情里,一場刻骨銘心的愛情帶給我們的啟示意義,亦絕對深刻於蜻蜓點水般的濫情。 如果將深度當作生活的主食,那廣度就是主食之外的飲品。只有當你主食得到了保證的前提下,飲品才顯得有意義。 簡之為一句話:深度決定層次,廣度放大層面。 3、善於運用必要性思維 首先,在了解必要性思維前,先來了解一下什麼是充分性思維。 前幾年在網上有個很有趣的段子:去上課幹什麼?上課不一定能聽懂,聽懂也不一定能考過,考過也不一定能畢業,畢業也不一定能找到工作,工作也不一定能買得起房,買得起房也不一定能娶到老婆,娶到老婆也不一定能生小孩,生了小孩也不一定是自己的。所以不去上課了。 這就是典型的充分性思維,而且這於我們毫不陌生。其實任何事情都有它的利弊,但從某些程度上說來,我們一直便習慣於使用充分性思維,因為這不但符合我們未雨綢繆的思想,更是早已嫻熟地將之當做一種逃脫責任的方法。所以,於我們而言,更需要的便是學會運用必要性思維。 同樣是上面那個段子,如果用必要性思維來分析,便是這樣的。 我想要個小孩,那就需要結婚,結婚就必須買房子,而只有工作才能賺錢買房子,大學畢業才能找到一份好工作,而要想大學畢業,成績必須合格,成績要想合格,那麼平時就要努力去上課。 必要性思維的好處便是,有可能,就會去行動,不會想得太多太複雜,對可行性的分析是理智的,而實施的結果更是事實存在的。必要性思維用於克制選擇綜合徵,亦具有非常大的實施性以及可操作性。 再舉一個例子。 上大學的時候,每到寒暑假我便會帶很多書本回家,可是放在家裡真正翻看的幾乎沒有,而開學的時候便又將厚重的書本完整的背去學校。後來我便這樣想,到底現在自己急需提升的科目是哪些,或者說哪些方面的知識是目前自己主觀學習慾望最強烈的。 譬如下學期要過四六級,那就帶英語資料。要考證件,便只帶專業書籍。這樣便大大的簡化了我們的思維,很好的進行了篩選。 當然,必要性思維亦有它的弊端,就是過於不計風險的隨性,完全忽略了可能發生的風險。所以,我們需要平衡的使用兩種思維。 但從實際出發,我們從來就不缺那種「逃避」的充分性思維,缺少的正是必要性思維那種破釜沉舟的莽撞與堅定。 4、慎眾比慎獨更具現實意義 我們都知道慎獨,即一個人在沒有外在監督的情況下,仍能嚴於律己,不違背道德規範。所以,慎獨更多的是一種修養與情操。 而慎眾,即更多的是強調一個人在外界環境的誘惑驅使、干擾甚至壓力下,仍能恪守自己的行為準則,以自身的行為意識為主導。所以說,相比於慎獨,慎眾更難把握且更具備現實意義。 勒龐在《烏合之眾》里說:群體心理它可以讓一個守財奴變得揮霍無度,把懷疑論者改造成信徒,把老實人變成罪犯,把懦夫變成豪傑。 譬如一個普通人通常能夠遵守法律,而如果一群人聚在一起,一旦出現「暴 力誘惑」,不具備嚴謹慎眾能力的人,很容易便被激發出人類最原始的暴力野性。因為這時候更容易使我們滋生出一種從眾心理,不能讓自己因為與所處群體出現差 異而受到排擠,而且「犯罪成本」無論從心理上還是實際處理,都會因為群體的原因而大幅度降低。 而且,慎眾能力的缺失,容易讓人產生一種短視的「等同觀念」,即將群體狹隘的當成了整個世界,在這個世界裡所有人都是同等。 所有人都在遊戲,我當然也有了不去學習的理由;周圍的人都是得過且過,我當然也可以心安理得的消極工作……也就是在這樣狹隘短視的思維里,我們瞬間便失去了前進的動力。 所以,努力培養自己的慎眾能力,可以讓自己在群體社會裡更加從容,不從眾於外界,不屈服於環境。這也是很多鶴立雞群的成功者所具備的優秀品質。 |
|
轉發 分享 是一種境界 |
你有什麼想法嗎?? 快留言!! |
Facebook 粉絲 留言版 |
584人都推薦這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