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天生沉靜內向,那你大概很熟悉舉手發言、上台報告時的緊張感,以及被當眾點名回答問題時那種腦袋卡住的感覺。
或許有些人能了解你只是比較羞怯,但有些人會認為你腦筋不靈光──但只有你知道真正的原因:我只是比較害羞一點而已,有什麼不可以?
在一項調查中,美國有40%的成年人有頻繁的羞怯經驗,來看看你是否也體會過幾種只有害羞的人才懂的感受:
1.不喜歡氣氛活絡的社交場合
如果你很害羞,你絕對不想在一個充滿陌生人的社交場合中不斷向他人噓寒問暖。
你甚至不太敢直視別人的眼睛,並莫名地感到口乾舌燥,就怕別人給予你負面評價。
2.不喜歡被注意到
害羞的人多半比較喜歡安靜的環境,當有人注意到他,並嘗試跟他互動時,他可能會表現出些許木訥,例如身體、表情僵硬,或者過度地點頭與微笑。
(圖片來源:Pierre Guinoiseau via flickr cc)
3.被要求講話大聲一些、活潑外向一些
面對公開場合,每個人多少都有「怯場」的經驗,但對害羞者來說,發表公眾演說簡直是最可怕的惡夢。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他們會結巴、聲音沙啞低沉、渾身冒冷汗,當好不容易講完下台時,內心會開始忖度自己方才的缺失,甚至感到沮喪,有一種好像人在心不在的不真實感。
4.被形容「害羞靦腆」
加州柏克萊「羞怯機構」(The Shyness Institute)理事長Lynne Henderson說,外向、勇於發表意見被社會視為傑出表現,因此「你為什麼那麼內向」等類的質疑常常嚴重困擾著害羞的人,甚至被周圍的人貼上標籤。
然而這種要求並不能真正鼓勵內向的人,反而讓他們感覺更加被否定。
(圖片來源:Jody McNary via flickr cc)
Henderson接受哈芬頓郵報訪問時表示,恐懼感是必然,但也唯有與他人互動的場合,才能讓害羞者直接面對自己的社交恐懼。
Henderson建議,「內向者可以告訴自己今天(如一次聯誼活動中)一定要認識新的朋友,哪怕只有一個都好,如果你發覺自己又開始退縮,試著專注在目標上;就像運動員,他們比賽一定會緊張,但是他們學習專注於運動本身。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
不過,羞怯並不全然是件壞事,相反地,害羞的人可能是個好的助人者、聆聽者與思想家,他們有更高的自我反省與自我批判能力,對軟弱的人也較能感同身受。
印第安納大學羞怯研究中心(Indiana University Southeast’s Shyness Research Institute)理事長Bernardo Carducci曾是個害羞無比的青少年,他在「今日心理學」(Psychology Today)寫道:「羞怯其實有不少好處,我們不應只是克服它,而該擁抱它。
」
Carducci稱自己是一個「成功的內向者」(The successfully shy),「害羞不是一件錯事,我甚至逐漸認為,這個社會需要更多害羞的人。
」
(首圖來源:woodleywonderworks via flickr 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