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不問是修養;知而不言是聰明
每個人都會遇到難處,也需要關心和安慰,但有些時候,只需心知而不語破。 而此時,明知不問,知而不言,才是你人格魅力的昇華。 漢景帝時有個丞相叫田鼢,並無什麼真才實學,而有一個叫灌夫的將軍當著田鼢的面說道:“你田鼢算個啥,不就是靠阿諛奉承起家的嗎?有什麼值得炫耀的!” 這番話頓時讓田鼢惱羞成怒,一氣之下斬了灌夫。隨後,田鼢到同僚徐沖那裡抱怨別人輕視自己。 徐沖聽後,看出了田鼢傲慢膚淺的本質,但礙於他睚眥必報的性格,沒有直接說破,而是勸道: “燈籠高掛,雖引人注目,但無重力;鐵球躺地,雖有重力,但不被矚目,倘若您將鐵球高高掛起,不就鎮住螃蟹了嗎?” 田鼢聽後心領神會,面露笑意,微微頷首。 不顧談話對象,尤其當面對心胸狹隘之人時,看破就說破,很容易禍從口出,好心變成驢肝肺。 有時不 直接將問題說破,隱晦地說出了自己的意見,給人以啟迪,不僅維護了對方的面子,還讓其感覺到了你的真誠。 在不傷人自尊的情況下,使人領悟自身的缺點,領會你善意的良苦用心,既較好地改掉了自己的毛病,又體面地下了臺階。 曾國藩以大學士、兩江總督治軍于安慶,開幕府攬人才,一時稱盛。有個叫楊長年的幕僚,寫了篇 《不動心說》呈給曾國藩,曾國藩讀完,置於案頭。 當時曾氏門下有一得意門生李鴻裔,看後就從旁題詩予以譏諷:“二八佳人側,鴻臚大鼎旁,此心皆不動,只要見中堂。 ” 結果挨了曾國藩一頓狠批。曾說:“那些人以此為名,我就以此來要求、拘束他們。何必道破他們內心的想法呢? ” 誰的人性會純又純、粹而粹? 用其所長,避其所短,作之不止,乃成君子。智者在給予批評或建議的時候,總能很委婉地表達自己的意見,既達到了目的,又顧全了對方的面子。 真正的修養,不僅是宏觀的道德,更有那些細節的溫度。 有了這細節之溫,人與人之間充滿了溫情,生出了暖意,有了這細節之溫,凡事更加完美,更能感受到人性的尊嚴。 人生旅程中,沒有人會一直保持順風順水。沒有幾個人,不是一路跌跌撞撞,磕磕絆絆的行走,誰都難免有敗走麥城的時候,也難免有陷入低谷的時段。 有時候,有些笑容的背後,其實是飽含著淚水和辛酸的,你要學會理解他的軟弱,他的痛苦,和他的不容易。 千言萬語,不如不問,不如不言,才是最大的安慰。 有些人的不幸,需要你的關心和安慰;而有些,卻只是需要別人的假裝不知。他需要幫忙時,自然會和你訴說。如果人家不願說,你裝作一無所知,最好。 而此時,明知不問,才是你人格魅力的昇華,和善的無聲揮灑,也是你最好的修養。 有個成語叫“灌夫罵座”。灌夫,西漢著名將領,因看不慣丞相田蚡驕橫跋扈,借酒大罵,致使矛盾激化,惱羞成怒的田蚡一氣之下斬了灌夫。 三國時的楊修,很聰明,能看破曹操的心思,要命的是他管不住嘴,屢次把曹操的意圖解釋給別人聽,搞得領導很下不來台。 最後曹操找了個機會,將楊修殺了…… 孟子說:“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 俗話說:“揭人不揭短。”不管在什麼情況下,我們都不要揭別人的短處,在這個世界上不存在一點過失都沒有的人。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短處,雖然他們時刻都能看到,但是他們想儘量把短處隱藏起來,因為這是他們最不想讓世人知道的事情。 真正有修養的人,從來明知故問,因為他們知道:每個人都不想直面自己曾經的短處,那個時候的他們也是最脆弱的時候。 真正聰明的人,都懂得對的時間說對的話,即便知道真相,也不會貿然出口,因為知而不言才是大智慧。 |
轉發 分享 是一種境界 |
你有什麼想法嗎?? 快留言!! |
Facebook 粉絲 留言版 |
803人都推薦這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