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真正的高貴不是出身,而是教養(深度) 觀看數:876 人
教養,是立足之本
真正高貴的不是出身,是教養。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
在人類心靈的花園中,最質樸、最美麗和最平凡的花朵就是人的教養。
教養,是培養孩子成人的靈魂,
是教育孩子成材的基礎,只想通過窮養或富養的捷徑,劍走偏鋒。
看似奇巧,自以為可以出奇制勝,
其結果,往往事與願違,功虧一簣。
有教養的人必然是懂得自尊與尊重他人的人,
是衣著舉止得體、知書達理、做事有分寸的人。
sponsored ads
sponsored ads
在生活中他們就好像陽光,帶給人溫暖和幸福,
相處起來更讓人覺得舒服,更能贏得別人的認可和尊重。
對於父母而言,當你每天討論窮養、富養的時候,
其實都不如教養來得實在,無教養寸步難行。
教養是一筆珍貴的財富,與其給孩子留下財富,不如把孩子變成財富。
所以,教養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良好的教養,才是孩子立足的根本。
sponsored ads
sponsored ads
很多人常說,怎樣判斷一個人有沒有教養呢?
好像很難。其實也不難,一個人有沒有教養,就看他得意時的姿態。
有的人取得一點小成就,或者一點點虛妄的名聲就飄飄然,
開始吹噓自己、看不起其他的人;
有的人面對比自己地位低的人,總是一副居高臨下的姿態。
這樣的人,你會覺得他有教養嗎?
古來,成功之士大多懷有謙遜之心,
比如:不恥下問的孔子、三顧茅廬的劉備、韜光養晦的曾國藩。
謙虛謹慎,其實也是一種美德和修養,希望你我都能有。
sponsored ads
sponsored ads
教養,讓你跟別人不一樣
教養跟窮富無關。
飛法國的頭等艙上也有沒教養的行為,
偏遠鄉村的田埂上人們也知道禮義廉恥。
所謂教養,簡單了說,就是不管你的出身和背景,都努力做個更好一點的人。
農民工擔心自己弄髒了地鐵的椅子,席地而坐,是教養;
小朋友不小心打破了鄰居家的花盆,
在門口等了主人一整天就為了說一句“對不起”,是教養;
爸爸媽媽從來不在老人和孩子的面前吵架,是教養。
教養像是萬物復甦的春天,給人帶來百花齊放的美好享受,
又像是高溫炎熱的夏天,讓人感受到火辣辣的熱情。
sponsored ads
sponsored ads
然而現實中,
我們的教育只灌輸知識,不培養氣質;
只注重有形的考核指標,不看重無形的心靈塑造。
易中天就曾經批評:教育的目標是“望子成龍”,
標準是“成王敗寇”,方法是“死記硬背”,
手段是“不斷施壓”。
至於孩子們是否真實,善良,沒有人去想。
這樣的教育,培養的是“為己”的人:通過努力的考試,獲取更多混跡社會的憑據。
無微不至的教養,在你不經意間,也能洩露出你的靈魂;
在你卑微的時候,也能彰顯你的貴族氣質。
sponsored ads
sponsored ads
被稱為“中國最後的貴族”的郭婉瑩,
直到臨死前的一天,還要求自己無論如何都要穿旗袍。
文革期間,她能彎下高貴的頭顱去洗又髒又臭的廁所,
但決不允許自己的妝容出現一點馬虎,
用煤球爐蒸出帶有彼得堡風味的西式蛋糕,看書甚至要用鑷子翻書頁。
畢淑敏說:“教養是細水長流的,具有某種堅定的流向和既定的軌道性。”
它是後天養成的品質,但一旦養成,就深植於我們的骨髓。
無論在什麼時候,展現我們的教養,等於展現我們靈魂的模樣。
教養不僅僅是發乎其外、如何待人接物的姿態;
實際上是“為己”與“為人”的結合,
正如有人總結過的:讓別人舒服,讓自己不憋屈。
當你需要吵吵嚷嚷向別人表現自己的教養之時,其實你已經沒什麼教養;
而當你自信於自己的行為舉止,乃至生活方式、應世觀念,
你無往而不是在表演教養,這就是所謂從心所欲的境界。
父母的修養和習慣,是最好或最壞的教育。
朋友女兒1歲多了。他告訴我,雖然自己不喜歡讀書,但每天他都會強迫自己堅持看書,目的是讓年幼的女兒看到爸爸在讀書,女兒也會喜歡上看書,喜歡學習。
在感嘆做父母不易的同時,對朋友這方面的認識很贊同,這個舉動對年幼的孩子的確可以起到一個很好的榜樣作用。然而,很多父母並不了解這點。
強強媽最近很煩心,強強才3歲,卻經常便秘。問及強強的飲食情況,才知道強強只愛吃肉,不怎麼吃青菜、水果。再深入了解發現,原來強強的挑食是有原因的,強強的父母也有同樣的飲食習慣。
生活中這樣的情景比比皆是。難道飲食習慣、言行舉止會遺傳嗎?當然不會,但這些可以模仿和學習。父親對兒子實行拳腳教育,兒子在幼兒園會經常跟小朋友打架;要求女兒舉止端莊、禮貌待人,母親卻對鄰居惡語相向。
加拿大心理學家阿爾伯特·班杜拉認為,兒童可以通過觀察、閱讀、聽他人講述來學習模仿人類的行為。班杜拉及同事的一項著名研究證實了這個觀點。研究中,72名幼兒園兒童分組觀看兩個成人榜樣:一個對充氣玩偶拳打腳踢,另一個安靜地玩玩具,對旁邊的充氣玩偶置之不理。此後,讓兒童玩這個玩偶,觀察過暴力榜樣的兒童模仿了攻擊行為,他們不僅像“榜樣”一樣對玩偶施以暴力,而且發明了新的攻擊玩偶行為,譬如用玩具槍向玩偶射擊。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環境,也是最重要的生長環境,可能會伴隨孩子一生。中國的一句俗語“有其父,必有其子”,印證了父母的行為處事對孩子的影響。幾個月大的兒童就開始跟父母“咿呀”學語,一歲左右蹣跚學步,孩子學會了說話、走路後,其說話的語調、走路的姿勢都可能帶有父母的痕跡,這一點在幼小的兒童(幼兒園之前)身上尤為明顯。兒童3歲前處在“圖譜時代”,他們把人們的行為模式看成一些圖譜,照著這些圖譜學習各種行為。
齊家,首在修身。
《韓非子》中層記載了“曾子殺彘”的故事。曾子的妻子到集市上去,她的孩子跟隨著她在她後面哭。他的母親說:“你先回去,等我回來後殺豬給你吃。”妻子從集市上回來,曾子就想抓隻豬準備殺了它。他的妻子阻止他說:“我只不過是跟兒子開了個玩笑罷了。”曾子說:“你不可以與兒子開玩笑。兒子什麼都不懂,他只學習父母的,聽從父母的教導。現在你欺騙了他,這就是在教育他欺騙人。母親欺騙兒子,兒子於是不相信他的母親,這不是正確教育孩子的方法啊。”於是曾子就煮豬給孩子吃了。
曾子殺彘的故事告訴我們,為人父母者,一定要重視自己的言行舉止,因為這切實關乎到孩子的成長教育。
《四書·大學》中曾說:“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自身。”要管理好家庭、教育好子女,關鍵在修身。由此可見,父母的言傳身教,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
身教,所謂的身教,就是用目己的實際行動,對子女進行直接或影響的一種教育方式。身教是家庭教育中的一種最重要、最經常的教育形式。不管家長們自覺還是不自覺,他們自身的行為都在起著一定的教育作用。
孩子的社會經驗比較少,社會接觸面也比較窄。父母便自然會成為他們模仿的榜樣,父母也就成了他們最早的也是任期最長的教師。前蘇聯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人的全面發展取決於母親和父親在兒童面前是怎樣的人,取決於兒童從父母的榜樣中怎樣認識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和社會環境。”可見父母的實際行動的重要作用。
採用身教這種教育方式,首先,要求父母們一定要嚴格注意自身修養。我國自古以來就非常重視修身。
父母言行對孩子的影響。
過度打扮易誤導孩子追趕時髦。父母的過度打扮容易給孩子造成時髦外表的不良示範,會使孩子誤認為時髦的裝扮很重要,助長孩子趕時髦、穿名牌的消費心理,分散孩子對學習的專注力。父母應該告訴孩子穿著大方、整潔,比時髦服飾和名牌衣服更受人尊重,讓孩子養成節儉、乾淨的穿著習慣。要注意培養孩子的健康習慣,鼓勵孩子參加散步、打球等體育鍛煉。
吵嘴打架易誤導孩子傾向暴力。父母如果經常用爭吵的方式解決日常生活中發生的不同意見,甚至拳腳相向大打出手,就容易誤導孩子產生“吵嘴打架也可以解決問題”的錯誤認知,使孩子模仿父母用拳頭解決與小朋友玩耍時發生的糾紛,助長孩子的暴力傾向。因此,夫妻因家庭瑣事發生歧見時,應該心平氣和的溝通協商解決,決不能在孩子麵前大聲爭吵或動手動腳。
迷戀網絡易誤導孩子產生網癮。手有些父母一有空閒時間,要么使用手機玩微信、打遊戲,要么上網聊天,這會吸引孩子對手機和網絡世界產生興趣。但由於手機和電腦屏幕都有輻射,屏幕照射時間過長會影響孩子的睡眠,導致孩子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成績下降。孩子在吃飯時玩手機還會分散孩子的食慾,影響體重增加等,但有些父母一邊告訴孩子不要在吃飯時玩手機,一邊卻自己在使用智能手機發微信。俗語說,言教不如身教,有小孩子的家庭應制訂手機電腦家庭使用規則,並要求所有家庭成員遵守,才能較好的預防孩子產生網癮。
說三道四易誤導孩子輕視德育。很多家長特別是女性總愛對別人的長相或行為說三道四,有些父母說閒話不注意避諱孩子,讓孩子覺得背後說別人壞話也是可以的,慢慢的孩子也學會了這種行為。有這種不良行為的孩子會由背後議論他人發展為編造小朋友的“故事”,挑撥小朋友之間的關係,繼而說假話哄騙父母或老師,嚴重危害孩子的德育,不利於孩子的思想和道德品質修養。因此,作為人父人母要給孩子做好榜樣,即便是有的人或事需要討論,也要避開孩子,以免使孩子受到不良影響,更要注重教育孩子學會尊重他人。
批評抱怨易誤導孩子缺少自尊。有些父母常常批評抱怨工作上的不如意、身材上的不滿意、生活上的不開心、金錢上的匱乏等問題,這會影響孩子的自信,產生自尊問題。假如父親常常抱怨工作不理想、有自卑情緒。這會給孩子特別是男孩傳達“爸爸沒本事,我也會很笨”的錯誤信息,削弱那些學習吃力、學習成績較差孩子的自尊,導致不思進取破罐子破摔。因此,對工作和生活中的不如意要在枕邊,到愛人那裡去獲得安慰,不要守著孩子批評抱怨。
攀比說教易誤導孩子產生叛逆。有些家長凡事總愛與人比教,工作不如朋友理想、收入不如鄰居多、孩子學習不如同學好等等,動不動就教育孩子說“你看鄰居家小孩如何如何”、“你某某同學如何如何”、“你怎麼就不如人家孩子上進”等等。大人小孩都有自尊心,要不怎麼說“好孩子是誇出來的”呢,對於孩子來說,此類攀比說教不僅不會調動他的積極性,反而易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
吸煙酗酒易誤導孩子不良嗜好。有些父母由於社交應酬多香煙不離手,工作壓力大常常藉酒消愁,這會給孩子傳達吸煙可以交朋友,喝酒是可以緩解壓力的錯誤信息。久而久之,孩子會覺得吸煙很男人有魅力,模仿大人偷吸香煙,嘗試飲酒緩解學習壓力,逐漸對菸酒產生好感甚至成癮。父母自身應該尋找更積極的解壓方式,比如鍛煉身體、戶外旅遊、冥想打坐、與好友聊天等遠離菸酒。
如果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分享給身邊更多的朋友!
參考來源:https://www.toutiao.com/a6629671889184752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