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忽視「快樂」對孩子的重要! 50塊錢,一杯貴些咖啡的價格, 對這對父母來講, 根本不會構成什麼經濟壓力, 但是為了不浪費, 他們寧願自己的孩子凍著, 也要壓迫著他足額消費完這花了錢的時間。 當我抱著寶寶離開時,那個小男孩看了我們一眼, 繼續低下頭默默地撈魚—因為還不到半小時。 我不知道這個家庭,平日裡是什麼樣子, 但現在,他們三人臉上都寫著“不高興”。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也許這對有經濟頭腦的父母覺得自己是明智的, 因為他們沒有讓自己的孩子浪費錢。
但是這個男孩 回憶起這段撈魚的經歷,會幸福嗎? 他的心裡已經被爸爸媽媽的抱怨、恐嚇、不耐煩佔據, 他能想到的恐怕只是“我下要去玩某某, 一定要玩夠時間,不能浪費錢。” 又或許,這個男孩並不是個例,
有很多孩子生活在 「不能浪費錢的陰影下。」 成年人的世界裡,有太多的計算, 功利地計較一件事情值還是不值, 要計算每一分鐘的性價比, 每一個人的可利用率。 但對於孩子,他們心中的最高性價比,就是開心。
到底本質是錢,還是為孩子好? 父母總想著給孩子最好的, 卻又不斷地在計較,自己付出了最好的, 孩子有沒有給到最好的反饋。 花錢讓你上了早教,你不能不好好學; 花錢給你買了新衣服,你不能亂爬; 花錢給你買了最好的奶粉,你不能不吃。 那麼你還記得你為了讓孩子幸福、為孩子好的初衷嗎? 現在因為計較錢, 讓孩子失去應有的快樂,不是得不償失嗎? 對於金錢我們沒有安全感, 恨不得學會一切理財、賺錢技能,賺盡天下錢。 而這不過是窮怕了,是骨子裡根深蒂固的窮病。 可怕的是,並不是只有真正的窮人才會有窮病, 經濟富裕的家庭甚至富人也會有。 像那對父母,他們真的支付不起這 50 塊錢嗎, 這 50 塊錢對他們而言極重要嗎? 他們只是太怕浪費; 也許更因為,他們骨子裡覺得,快樂不值錢。 我們的教育告訴我們要節儉, 我們的成長經歷讓我們變得重視金錢, 小心翼翼攢錢、理財, 但一定不要把這種用錢衡量一切的思維, 影響到你的孩子。
爸媽的行為模式對子女的影響之大 拿我自己來說。我們家是一個大家族, 堂哥堂姐就有八九個,我又是最小的那一個, 寵溺自然不會少,但也因此, 那些哥哥姐姐的舊玩具、舊衣服都會轉移給我。 我媽媽也就不再給我買新衣服, 用她的話來講“從這些衣服裡挑挑,就夠穿的了。” 但對一個愛美的女孩子來講, 那些舊衣服根本就不可能滿足我愛美的心。 可以自己支配生活費以後, 我就開始喪心病狂地攢下每一分錢去買新衣服。 工作後更是如此,最大的樂趣便是買衣服, 總也買不夠似的。 買買買的時候,我特別的開心,特別的幸福, 但把衣服拎回家以後,心裡便又被內疚感填滿, 後悔自己買了那麼多衣服, 覺得該把錢用在其他地方。 每次都這樣的重複、糾結, 從沒有過酣暢淋漓、心滿意足的購物體驗, 多買、錯買的情況倒不少。
直到有一天,我意識到, 這根本就是童年時我媽媽的心理模式。 長大的我把媽媽“有舊衣服穿著湊合就得了, 要把錢花在其他地方”的心理模式 繼承到自己身上來了, 我變成了自己最討厭的”童年裡的媽媽”。 原生家庭的行為模式、 思維習慣對子女的影響根深蒂固, 大多數我們喜愛或討厭的自己身上的某種行為, 都可以在父母身上找到影子。 作為父母的我們, 現在就要為孩子營造一個健康的原生家庭氛圍, 儘量不把自己以往不好的心理模式、 行為習慣帶到現在的家庭裡,影響自己的孩子。 不要總是一遍一遍 告訴他這個玩具多麼貴,要他過度珍惜了; 也不要再反覆強調 自己加班有多辛苦、賺錢有多麼難了, 請不要讓孩子過早背負上沉重的心理枷鎖, 他們的衡量標準只是“開心”, 和這個東西的價碼無關。 愛孩子也不是無條件地滿足他的物欲, 更不能因為自己窮怕了, 苦怕了,就滿足他的一切要求。 不要把自己童年的匱乏 投射到他的身上,加倍地補償給他。 要給孩子樹立正確的金錢觀, 可以等他對數字有概念後, 給他一小筆零花錢,讓他自由支配。 浪費掉也好,買對了也罷, 你的生活不會因為這一小筆錢受到什麼影響, 孩子運用金錢的能力、理財的技能卻可以得到提升。 所謂’屌絲”與真實的財富狀況並不直接相關。 屌絲是一種氣質,富人裡面的”精神屌絲“也有一大把。 不要用你所謂的節儉束縛住他的一切可能, 從小被金錢束縛的孩子長大後 只會成為和我們一樣有“窮病”的精神屌絲。
記住錢永遠是為人服務的, 而人的終極奮鬥目標是開心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