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妻子罹患「反復卵巢癌」15年,丈夫竟靠「這一招」發現複發腫瘤,數次挽回妻子生命! 觀看數:4332 人
在很多人眼裡,理工男天生「不解風情」、「低調內斂」,似乎讓他們表達對另一半的愛意,比較困難。
(左起為呂衛國院長、馬麗砂、張欣華、護理部副主任馮素文)
然而在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婦產科醫院,有位卵巢癌患者經歷了15年間4次手術30多次化療,她的丈夫用他特有的理工男方式,相伴相依,一路保駕護航——他給妻子的癌症指標畫出曲線圖,在還沒有達到醫學認定的指數之前,就發現了複發的癌症;從原理上分析核磁共振和B超的工作原理,沒有單純信任核磁共振的結果,堅持讓老婆拍攝「技術含量更低」的B超,結果早早發現腫瘤……
一、理工男為妻子選手術醫生,看重實戰經驗而非名氣
這位理工男主角叫張欣華,67歲,退休前是食品安全方面的工程師,退休后又被一所大學返聘。女主角是他64歲的妻子馬麗砂。
上周五,張欣華給浙大婦院院長呂衛國發了一長條微信:「她的15年生命是你們給的,滴水之恩,沒有湧泉了,只有感激……」
作為一名理工男,張欣華不光記得住妻子的生日、結婚紀念日,對15年前的那次手術日子也記得一清二楚,每一年,他都會想著法子做慶祝。今年,這對老夫妻選擇慶生,就是到浙大婦院去感謝當年的手術醫生呂衛國。
sponsored ads
sponsored ads
記者與這對夫妻面對面的時候,很難把他們和卵巢癌晚期、15年反覆化療這些關鍵詞聯繫在一起,張欣華戴著一頂棒球帽,戴著深色眼鏡,穿著修身的POLO衫,一股子留美教授的范;他的妻子馬麗砂戴著一頂太陽帽,圍著絲巾,身材特別瘦,臉上的五官很分明,從她的臉上就能看出年輕時候的美麗樣子。「因為做化療,她掉了頭髮,所以戴著帽子。」張欣華顯然是這個家庭的新聞發言人,當老師的他一說話就停不下來,「脖子這裡有化療的痕迹,所以披一條絲巾圍著。」
張欣華夫婦到現在還清楚地記得,他們的生活是在2002年5月1日那天發生變化的。在那天,妻子馬麗砂無意中摸到了自己的左腹部有個條狀腫塊,那時候的張欣華正在昆明出差,接到了妻子的電話后,他急了起來:「趕緊去醫院檢查,我馬上請假回來。
sponsored ads
sponsored ads
」
馬麗砂在街道醫院做了B超,結果讓醫生也嚇了一跳:左卵巢直徑9公分,右卵巢直徑14公分,比正常大了好幾倍,提示卵巢腫瘤,需要馬上轉診上級大醫院。
到了浙大婦院,當年是腫瘤二科主任的呂衛國檢查發現,馬麗砂的卵巢癌已經轉移到了直腸,晚期,必須馬上手術。
在當時的浙大婦院,腫瘤科有年資更老的專家,張欣華執意讓呂衛國為妻子做手術,「他那時候還不到40歲,很年輕,但是一直在一線做手術,我知道他經驗肯定很豐富。」理工男張欣華思考問題很理性。
張欣華清晰記得,當年他站在手術室外,病情告知書一次次遞到手上,儘管心裡很慌亂,但仍舊把每張單子都一字不落地看完:子宮要切除,簽字;雙側卵巢要切除,簽字;大網膜大部分要切除,簽字……直到他看到妻子的直腸前壁需要切除,做人工肛門時,他在簽字一欄寫下,希望醫生能夠保留妻子的直腸,不要做人造肛門。
sponsored ads
sponsored ads
「我見過做了人工肛門的病人,身上掛著個袋子,我實在是不忍心妻子也這樣。她是多麼愛美的人,我怕她掛了袋子后,就永遠也擺脫不了陰影。」張欣華說,「卵巢整個切掉,直腸也剝離了一部分,到現在,那部位附近都沒有腫瘤複發,說明當時手術剝離乾凈,手術很漂亮。」
馬麗砂在這15年裡能像正常人一樣生活,沒有被人造肛門影響到生活質量,在張欣華夫婦看來,他們當時選擇呂衛國做手術選對了。
二、精心描繪檢查數據圖,及時發現複發腫瘤
2005年,定期隨訪複查的馬麗砂發現自己的驗血指標似乎有些異常,可核磁共振檢查卻又沒有發現什麼問題。
sponsored ads
sponsored ads
是不採取措施等著指標升高再說?還是另闢蹊徑繼續探查?作為理工男,張欣華分析起來:「核磁共振原理是逐行掃描,也許因為腫瘤的位置關係,或者掃描的行與行之間的斷層關係,沒能發現腫瘤,而雖然看起來普通的檢查B超,它的原理是檢測回聲,是反射過來的信息,或許能發現些什麼。」
就這樣,張欣華「自作主張」地拉著妻子做了一次B超,果然,在B超報告單上發現了複發的腫瘤。
這一次,儘管腫瘤長在了結腸上,但張欣華仍然為妻子選擇婦科腫瘤醫生呂衛國來手術。手術同樣成功。
然而,面對好複發的腫瘤,讓理工男始終不盲目僥倖,不讓妻子落下每一次複查隨訪檢測。
sponsored ads
sponsored ads
對每一次的檢測結果,張欣華用上了工程師的拿手絕活——畫曲線圖,分析數據的趨勢。
在腫瘤抽血檢測當中,有一個指標叫做CA125,「我老婆和普通的病人不太一樣,她對這個指標反應很敏感。」張欣華說,這是這麼多年陪護當中他摸索出的結論。
他把妻子每一次住院、每一次檢查的各種報告單都分門別類收集在一起,一方面方便下一個醫生查閱,另一方面也讓自己做到心裡有數,前後指標存在什麼波動,這些波動意味著什麼。這就是工程師在工作中經常要總結的事情。
張欣華給記者展示了最近的一份CA125的曲線圖,橫坐標是時間,縱坐標是指標,這上面記錄的是從2014年2月11日到2017年5月1日的CA125變化。
從曲線圖上,能很明顯地看到,2014年2月份的時候,指標特別高,接下來是穩定的低位直線,而到了2016年末,指標又迅速升高了。
2014年和2016年的兩個高點,就分別對應著馬麗砂在這兩個時期的大手術。
「去年12月份這次手術,就是我從曲線圖上看出趨勢不對,到醫院進一步仔細檢查,及時發現腫瘤又複發了。」張欣華說,在醫學上,CA125這個指標只有達到幾百的時候,才會被認為和腫瘤有關,而在去年12月,曲線的頂點也只是73.5,如果只是拿著這個指標到醫院,醫生未必會想到腫瘤複發。
而醫學上的共性顯然抵不過這位理工男針對妻子病情特性而做出的精準判斷,到醫院做了針對性檢查后,果然又發現了複發的腫瘤,手術很快就進行了,接下來馬麗砂CA125的曲線又很快回歸低位了。